为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推进学科建设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2025年5月7日9:00,信息传媒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齐聚工科楼E401,共同观看教育部主办的《中国艺术大讲堂第三讲》线上直播。本次活动以“舞台与银幕的中国气度”为主题,通过专家解读经典案例,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师生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活动概况
聚焦中国气度,共筑美育课堂
讲座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特邀影视界知名导演、演员及行业专家担任主讲。专家们以《觉醒年代》《长津湖》等经典影视作品为例,剖析舞台艺术与银幕创作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诠释“中国气度”在艺术表达中的多维呈现。数字媒体与视觉传达专业百余名师生全程参与,现场座无虚席,学习氛围浓厚。
专业赋能
理论实践交融,激发创新思维
讲座中,专家通过虚实结合的案例解析,将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例如,以XR虚拟场景交互技术为例,探讨数字化手段如何赋能艺术创作,这一方向与信息传媒学院“理实赛证结合,校政企行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高度契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张馨予表示:“专家对徽派建筑纹样在当代设计中的重构思路,与我院屏山写生实践中‘观察—解构—重构’的教学路径不谋而合,为课程创新提供了新视角。”
师生反响
沉浸艺术之境,厚植文化自信
学生们全程专注聆听,积极记录要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王同学感慨:“讲座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影视镜头语言还是视觉设计符号,都应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视觉传达专业李同学则从《西游记》IP形象设计案例中获得启发,计划在课程作业中融入更多非遗元素。同时,数字媒体教研室教师们就“如何将中国气度融入数字媒体交互设计”展开研讨,提出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案例库的设想。
活动意义
以美育促发展,绘就育人新篇
此次学习是信息传媒学院深化“五育融合”的重要实践。学院将持续通过‘党建+技术+教育’模式,搭建产教协同平台,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精神的新时代传媒人才。未来,学院将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平台,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与数字技术、地方文化的创新融合,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高校力量。
【责任编辑:蒋晓宇 审核:白金峰 网页编辑:李晨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