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教育强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之年。依据这一基本政策导向,我们对今年的十大教育热点作出前瞻性预测。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02月22日第3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本文作者:周洪宇 邢欢 刘柳
(周洪宇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兼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邢欢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柳单位系该校教育学院)
01
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是指面向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落实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保障教育强国建设顺利推进。
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针对教育事业发展所作的长期规划和战略纲领,是教育事业建设的有效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要求,是我国之后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蓝图。2018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我国到2035年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作出规划部署。随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推进,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前部署。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教育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成立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系统谋划设计教育强国建设的施工图和时间表。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把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工作主线。
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稳步推进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02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是指高等教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加强高等教育建设,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启动“双一流”建设。
2022年1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
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强调,高校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坚持战略引领、组织创新、深度融合、系统推进的指导原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与医学部学生正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学校供图
03
推进县域基础教育学校建设
推进县域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是指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通过推动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提升学校教学生活和安全保障条件、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促进县域内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四小学的孩子们利用课间十分钟参加跳敏捷梯活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陈旗海 摄
04
巩固深化“双减”成果
巩固深化“双减”成果,是指继续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作为工作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加强校外培训监管等,持续巩固“双减”成效。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松柏瑶族乡黄甲岭学校的学生们在足球场上开展足球训练。田如瑞 摄
05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在落实“双减”工作的同时,通过加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发掘社会上的科学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等,激发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部分。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为了丰富学生的寒假生活,天津大学附属小学教师们带领小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等科普基地,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中国教育报记者 陈欣然 摄
06
加强卓越工程师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加强卓越工程师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加强工程教育,加强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建设,优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结构,自主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人才的自主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安徽大学先进材料原子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师生开展金属纳米团簇材料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上。学校供图
07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指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开拓市场化和社会化就业渠道、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构建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重点就业群体就业帮扶等,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西南大学“促就业攻坚行动”综合类双选会现场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摄影:秦廷富
08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是指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坚持与产业结合、与地方和政府政策结合、与社会区域结构结合、与个人终身学习结合,坚定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适应性与吸引力。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雪峰博雅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进行汽修实践操作。近年,该县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等方式,针对性地培养“订单式”职业技术人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滕治中 摄
09
在教育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上
开辟发展新空间
在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上开辟发展新空间,是指以教育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为载体,对内推动教育变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外参与国际教育治理,加快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教育中心。
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化发展与转型正深刻改变全球社会,面对这一重大挑战和历史机遇,我国实施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并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教育是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教育。
2023年2月13日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京开幕,一名与会者在数字化教育装备应用展示区域参观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10
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任务。
2022年4月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引领教育改革发展、辐射带动区域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家”。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
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有利于全方位地提升我国教师队伍水平,造就人民教育家,为建设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