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轻生事件屡见不鲜,且有低龄化趋势。和父母争执、被老师训斥、成绩不理想、犯错怕遭责骂等事件,竟成为了一朵朵鲜活生命凋谢的缘由。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或许对于每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大家或多或少会有过“我做不到”“我真的不行”“学习怎么这么难?”这样的受挫情绪。很多孩子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常常受挫,总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因此变得更加内向、自卑。
中职生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仍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明显,心理状态不稳定。中职生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心理问题突显,有着及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受挫心理。
第一
学业压力是中职生产生挫折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中职生会因考试失利而不甘,因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而困惑,因找不到有效学习方法而迷茫……这些都会使他们感到学业压力大,进而产生挫折感。
第二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又不善于理解他人,再加上此时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社会性需要,情感更加脆弱,更易受打击,也更容易与同学、老师、父母产生矛盾,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可能仅仅是同学间的一句“走开点儿”的玩笑话,或是老师一个不经意的翻白眼的眼神,又或是某一次测试没有得到比某某高一点点的分数等等都会让他们感到十分受挫。
第三
中职生对职业生涯更加敏感,对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能进行独立思考,但又缺少对自己及社会正确而全面的评价,所以他们会因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可预见的激烈竞争而感到担忧、无助。
鉴于中职生的上述现状,面向中它们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其意志力,增强其心理韧性,有助于他们学会正视学习压力,有效应对在人际交往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对中职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受挫折,取得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呢?
首先,要帮助中职生正确认识挫折,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他们的挫折意识,筑牢他们的心理防线。职校可以定期组织主题讲座或开设相关课程,主要内容应涵盖对挫折的理解、直面挫折的技巧、如何从挫折中学习和成长等方面。在讲座和课程中,职校也可邀请有相关经历的优秀学长现场分享自己的真实故事,让学生从他人的成功经验中感悟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重要意义。
其次,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中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很多中职生是有极度自卑的心理的,他们内心十分无奈,他们想要进步,但是基础差决定了目前的水平有限。所以教育者更要学会正视这些,用一颗宽容的心,看到每一个中职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从而让他们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提升自信心。心理学上将自信定义为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乐观、充分估计。一个人心里阳光,才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挫折,做到公共场合多表扬,集体活动多鼓励,亲切交谈多进行。只有心里阳光了,才会大大提升一个人的自信心。
再次,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提高中职生的耐挫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职生往往把某些具体的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能加深中职生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除了用古今中外逆境成才者的故事进行挫折教育外,使他们明白大凡成才者几乎都经历过挫折的磨砺;更好的方式是用身边的榜样战胜挫折的事迹,即可知可感的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挫折教育。
此外,还可以通过劳动社会实践锻炼,培养中职生耐挫力。通过体验社会实践活动,中职生心中会不由自主地涌动起一种自豪感,成就感,那种无与伦比的经历会让他们感觉自己长大了一点,又成熟了一点,会让他们更有效的明白怎样去适应社会,增强自己的受挫能力。只有让中职生在实践中亲自感受困难,并为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通过这些磨练,让中职生明白挫折无处不在,只要努力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或许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和表达不仅仅是给予和满足,更不是百般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只能接受快乐,不能承受一点点痛苦,那么他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有的家长拼命催促着孩子跑,教孩子怎么成功,却从不教他们如何面对失败。他们会因为一点小事不如意,就到处发脾气;遇到一点小挫折,就萎靡不振;听到一两句负面评价,便感觉失去了自我价值。
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