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们以为疫情是一场闪电战,靠的是周密的计划,迅速地行动。但在三年反复的核酸、不离的口罩、静默的时光中,让我们意识到,疫情是一场持久战。这场战"疫",是对耐力和耐心的考验,是对坚守与奉献的见证。自9.20 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已经持续了长达60多天的全封闭抗疫,有数百名教师员工投身抗"疫"一线,筑起校园安全的铁壁铜墙,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支队伍的故事……
蔡菊敏
心怀初心显担当
尽职尽责践仁心




9.20 疫情发生后由于疫情形势严峻,医护人员缺少,学校紧急召开会议,安排护理学院全体教师协助永宁县医护人员完成核酸采样任务。"当时我也不知道消息,在会上安排我们学院负责时我当时也惊讶了,不过我想安排给我们了就尽力做好"蔡菊敏作为护理学院的院长,她没有因为命令的紧急就推卸责任,而是积极主动协调安排老师进行培训。认真细致的为教师们讲解每一个流程,从防护服的穿脱,到对手、对试管的消毒,因为她知道每一个规范的程序既是对教师自身安全的守护,也是对全校其他师生安全的保护。
"今天我们有几个返校的老师想当志愿者,我刚在办公室给他们讲解了核酸采样流程。"虽然年逾60但在疫情爆发以来蔡院长始终坚守一线,每一轮核酸检测都有她的身影,提前规划物资分发、协调物资,规范动作。每天除了日常的教学、行政工作外,她还利用休息时间积极为学校的年轻教师志愿者培训,用坚守践行着医者的仁心,师者的爱心。
侯国安
乐观从容勇担当
防控不止脚不停



11月28日深夜,在美食广场一楼大厅内的核酸筛查采样现场,一位中等身材,步伐沉稳的男子映入眼帘。他熟练地穿上防护服,将采样用品整齐地放在面前,面罩外只能看清他疲惫的双眼,他就是侯国安老师,来自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在校15年,现在是名副教授。
9"middot;20疫情以来,侯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承担每周14课时的理论和实验课任务,担负青年教师导师。忙碌的工作中,他毅然挺身而出,主动加入核酸筛查采样的教师志愿者队伍行列。近60天的日子里,50多次核酸采样,他坚持不懈。动作灵敏,操作熟练,和蔼可亲,是同学们对他的印象。
"身在学校,家里的事都交给妻子了,除了教书,力所能及的为全民抗疫做点事情,对学校来说最需要的是一线抗疫人员,核酸筛查是一项持续要做好的事情,所以我选择出一份力。"侯老师说。
在校园里碰到侯国安老师时,他刚上完下午的课程,手里提着一杯豆浆,正赶往实验中心为同学们上实训课。他对教学工作一点也不马虎,哪怕忙的吃不上饭,也不耽误备课和讲课。
"我还承担着几项科研课题,加上教学,时间很紧张。"来不及寒暄,侯老师便匆匆离去,看着他远去的背影。笔者为学校能有这样一些立足岗位不掉色,奔赴防疫一线不叫苦的老师而感到骄傲。
刘丹
坚守初心源于责任
无私奉献源于热爱




刘丹老师自2012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土木建筑学院,从一名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现在的骨干教师。10年来,她秉持教育初心,心怀梦想,用爱与奉献描绘着精彩人生,因为热爱这份工作,她常年住在学校宿舍,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给了学生,把每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她锐意进取,不断突破自我,担任众多学习小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大赛,个人荣获多项殊荣。
作为一名军嫂,工作和家庭的重担需一人撑起,她承受着比其他女性更多的责任;作为一名党员,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在疫情期间学校志愿者紧缺时,孩子只有一岁多的她原本可以不用去抗疫一线当志愿者,但她依然把抗疫作为己任,坚持冲在最前线,常年劳累导致她右侧胳膊抬臂疼痛,太痛的时候,她就用左侧胳膊扫码,坚守40多天,很少休息。同时,疫情期间她还不断创新教学形式,通过抓阄小游戏、抽盲盒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缓解学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她就像冬日里的暖阳,为银能寒冷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和温暖。
因为疫情他们走下"讲台",穿起防护服,接受被赋予的新的责任和使命,学校的每个核酸检测区域都见证过志愿者老师们尽忠职守的身影,厚重的防护服、面罩下熬红的双眼、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夜背后,是他们不畏艰难、勇毅逆行的无私情怀,是他们坚守阵地,不辱使命的师德风貌。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实习编辑】李佳文
【网页编辑】王松鹏
【责任编辑】杨尚文
【审核发布】刘兆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