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突出的类型特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教融合”在职教领域提出已逾20年。经过多年发展,各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在丰富,相关法律制度在完善,政策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在多方推动之下,产教融合逐渐从合而不融、融而不深、“一头热一头冷”等尴尬处境走向合作融通、多方共赢局面。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教融合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推进,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带来新气象。
但是,未来产教融合还存在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攻坚合力。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专访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
民生周刊: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为什么一直强调产教融合?
陈子季: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合作融通,学校和企业联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等方面协同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学校和企业共赢发展。
办好职业教育必问市场、必问产业、必问应用,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突出的类型特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民生周刊:产教融合的理念提出至今,发生了什么变化?
陈子季:2011年,教育部首次在职教领域提出“产教融合”的理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产教融合已经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理念,发展成为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理念,成为推动产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力量。
民生周刊:近年来,产教融合取得了哪些成就?
陈子季: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时隔26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诸多举措,筑牢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公布确定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6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教育部职成司公布了两批次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初步带动构建起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
地方层面,各地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和地方发展实际,细化产教融合政策,优化产教融合发展生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人才需求侧全链条对接。
例如,山东省教育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10条激励措施的通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地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向教育部申报了97个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
学校层面,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二级学院、产业学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国已组建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4.5万余家成员单位。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学生(学徒),逐步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