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曹答轲
四川青年画家张潘是一位接受过严格学院派科班训练,又北漂学艺三年并执教于高等学府的开创型画家,他的画却时常予人以洒脱不羁之感。让人从无意于佳的山水造境中,体味出化悟山川大美,骋目游心至境之妙,直通无我自在、写生自为、畅神自得之境。善于思考的他,正在创造一条既有西方绘画语言,又具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个性鲜明的艺术之路。他的作品富有抒情性和书卷气造就浓郁的东方意韵和诗性之美,呈现出崭新的美学境界。
一、开视野眼界,勤写生创作。
千百年来,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形式,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内在精神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演绎了水墨的特点。对于有着深厚传统绘画功力的青年画家来说,如何更好地全面突破传统山水程式化的笔墨局限及其艺术模式,如何真正体现“笔墨当随时代”,把传统中有生命力的精华和现实中的勃勃生机结合起来,从而创绘出既有传统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山水画艺术,是摆在这一代画家面前的历史性课题。张潘之所以能从传统型画家中脱颖而出,是因具有探索传统与生活相结合艺术新路的开拓精神。张潘多年来深入生活,面向社会,坚持对景写生,留下许多精彩的写生创作作品。
张潘《周末·夜》国画 200cm×180cm 2022年
在当下新世纪中国画坛,呈现了古典传统与现代语境下的形式语言结合,凝练出跟随时代的水墨视觉盛宴,东西方绘画的相互交融,个性化语言的凸显,重构了时代水墨的新面貌。如何让水墨在当下的时代发展中与之匹配,深层次的解读水墨艺术,成为了张潘思考的重点。古代文人画家和现代艺术家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古代文人画家追求理想的山水画意境,远离尘世,隐逸山林,桃花源式的隐居生活,面对的是自然山水的场景。而我们现在身居都市,远离自然,虽然偶尔去山林丘壑中写生,却难以逃脱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生活环境的改变让他思考寻找最能感动和打动内心的事物,山林野逸的古代文人雅趣早已荡然无存,都市的建筑、桥梁、汽车、道路等时刻与我们相伴,名胜古迹、公园街道、民居村庄等都是现代人面对的物象,而大山大水的景象似乎离我们较远。所以他选择了身边最熟悉和熟知的题材,以大厦、街头、村庄等物象为主题,辅以山水树木,用水墨抒写地域化独特物象,变奏出自我水墨观的趣味,融入现实主义的观念,在笔墨恣肆的画面中,表达对乡土的热爱。让水墨驾驭他的创作载体为我所用,让水墨凌驾于思想情感表达之上,畅所欲言。体验了古人所谓“行万里路”的境界。
二、在写生中实践,总结艺术创新规律。
张潘在中国画创新的道路上,苦于新的突破,大胆作些新的探索。齐白石衰年变法,他就笨鸟先飞,开始他的青年变法。正是因为不断进取的革新精神,使他在写生实践中非常重视对景物规律性的研究,总结归纳艺术创新特征,有目的地深入专题性的观察研究实践。
写生是现代语境下的名词,也是当下普遍的绘画实践方式,很多人把写生作为底稿草图或者作为素材内容,为更深入的创作做准备。但张潘不是这样,通过他的写生作品,我们明显体会到他的每件写生作品,都是一幅立意鲜明,具备相应的表现形式和笔墨技巧的综合体。点线面、黑白灰的极简法则,融会贯通成为他的水墨语言,超越自然原有的面目。这种创作方式带给了画面鲜活性和生动性,写进胸中自我水墨之境,驾驭酣畅淋漓的水墨是他追求的目标。他用水墨挖掘时代价值和审美趣味,追求自我对时代笔墨图式的理解,把自我所有的情感、心理、认知,以恣肆的笔墨水法应用在无垠的水墨中,让我们看到了水墨写意的内涵。
张潘《叠》国画 70cm×70cm 2019年
当代水墨艺术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它是一个开放的现代水墨语言空间,今人之笔和墨与前人大不相同,张潘常用排笔作画,工具的改变带来画面形式的变化,块面化的构成艺术。水墨与毛笔、宣纸相互作用,以自我的认知习惯发挥出特殊的笔墨效果。他的水墨画以“写意”加“构成”,重构了自我笔墨方式,力图以光影、黑白、明暗、水墨等艺术技巧阐释时代性。从水墨表现层面可以看出,这种背离传统的方式将水墨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拓展了水墨的语言空间。总结有趣味的笔墨,简洁明了的概括物象,以混沌、神秘、淋漓的水墨营造画面的丰富性。呈现了观念多元、形式多样的现代水墨语言。文化的自信,传统与现代的再创造,为他的水墨创造了一个可不断探求的广袤领域,现代生活、现代理念、现代经验、现代时尚元素共同构成了这一多元的背景,水墨艺术的空间体现了他有更多的、新鲜的、可能的语言拓展。
张潘的水墨艺术吸收了外来绘画的形式,保留中国水墨形质的前提下,又结合了现代构成的形式法则,画面以平面化、抽象化、意向化、装饰化等构成,找到了中西绘画的结合点,以构成来编排画面的秩序与均衡。他的水墨画采取了点线面、黑白灰的构成,它是一种简洁、概括、凝练的语言,利用这些基本元素,把空间与物象组合整理使之平衡。构图的视觉均衡是他的水墨艺术构成的支撑点,这些法则让他的画面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另外,装饰形式的应用,有肌理、图案、线条、符号等语汇,处于从属地位的装饰,潜移默化的增添了画面构成节奏感,减弱了水墨空洞单一的视觉。
中国传统水墨的浓、淡、干、湿、焦,运墨而五色生焉,看似简单的黑白画面,让他对水墨产生了无限遐想。张潘主张最朴素化的水墨语言,无色彩的色彩谓之枯槁之美。简单纯粹的笔墨肌理,在黑白灰之间游离撞击,层次分明,建筑的粗糙与细腻,水墨的面积与质感,都是他追求的水墨层次。他的水墨黑白艺术,行走在自我心象造型基础上,笔墨所到之处无不是对家乡人文情怀的体现。他有时将大片的重墨撞击恣肆横溢、峻冷飘逸的灰墨,汪洋的一片淡墨前突然迸发出一道白光或一片浓烈的黑墨,黑白灰的组织在动态的变化中井然有序,黑白相互避就,摒弃了传统绘画的色彩,此处无色胜有色!最终的画面尽显水墨之美,更加明确了水墨语言的表现。
张潘《红房子系列》6 国画 138cm×69cm 2019年
中国画形式语言异彩纷呈,在当下的现代绘画观念的影响下,已不再是纯粹传统中国画的模样。对待传统有继承有批判,开创自我面貌,外来艺术的借鉴,中国画如虎添翼般的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开创了近现代中国画的绘画理念。张潘将传统绘画与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手法,突出了结构、光影、明暗等的塑造,画面内容更加的繁密,色彩的丰富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现代感。这些尝试独树一帜,完善了在国际环境下西方认可的中西合璧的城市山水水墨画。
三、注重笔墨修养,在写生中创新笔墨形式。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必要的绘画语言,离开笔墨的绘画会缺乏中国文化的内涵特质。张潘在写生或创作时,对笔墨的运用是以代替对象的形体为目的。通过运用不同的笔墨之法,形成疏密、长短、虚实、急缓、松紧、枯湿、浓淡不一的笔墨,他以这种不同笔墨的对比关系,在视觉中产生不同的质感。张潘非常注重笔墨修养,对笔墨于中国画的意义有其独到见解。写生创作时,用墨的表现来传达出画面的形式与气韵。让“墨”做到墨韵生动,使画意达到诗的意境。如果一味刻意地借用墨来表现对象的形体与色彩,往往会产生刻板与过度的立体感。墨的厚重感不是墨本身形成的厚度感觉,而是画家通过渲染后在画面上形成的视觉效果。在形体结构的表现上有笔法无法达到的地方,使用墨的渲染可以进一步明确形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长短、正侧、顺逆等变化,亦有浓淡、枯湿、焦润等对比组合。就此而言,画家用墨应该先有整体上的安排,墨的变化就自然而然生发出来。所以善用墨者,得画之气韵,纵笔之下即有满幅浑厚、淋漓、润泽、生动的“气韵”之墨。
从张潘的水墨画中,我们欣喜看到水墨艺术与时代语境相互交织,水墨实践正不断从各种中外艺术中汲取营养。张潘的水墨艺术正植根传统,超越自我,构架着审美价值的新取向,探索着水墨现代艺术的新走向,提升了水墨发展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