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青春是你我的《芳华》——记冯小刚电影《芳华》的台前幕后

2017/9/05
1140

一揽《芳华》无余,共创文传佳话。上周,小编为大家报道了我院教师参演冯小刚导演电影《芳华》将于9月30日上映的消息,报道刊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被多家媒体转载。

 

三个月:电影《芳华》与杨雅婷的“芳华”

 

“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芳华”意味着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这是冯小刚对《芳华》的定义。冯小刚说:“我年轻的时候在部队,队友都是十六七岁身怀绝技的文艺兵,小提琴、长笛、大提琴都有着较高水平,我想搬上银幕给现在的年轻人看。那是我们的青春。”28岁,正值花季。杨雅婷也将自己人生中最美芳华的3个月献给了电影《芳华》的拍摄。

 

 

杨雅婷(图片右上角)在片中饰演的是文工团乐队里的单簧管演员,为了让影片达到更佳的拍摄效果,在开拍前一个月,文工团演出队的几十名演员们被安排住在一起、一同训练,培养演出队的默契度、练习影片中的十四首曲目。“这些曲子要求演奏乐队的演员能够熟练地吹出来。为了拍摄效果能更佳,融入70年代的感觉,我们都是采用特殊的纸质和钢笔蘸着墨水一笔一划地把五线谱抄出来。”杨雅婷如是说。

开机仪式在海口冯小刚影社举行。开拍后的三个月,剧组先后到了云南香格里拉、德清的卡瓦博格峰、蒙自(中越边境)等地取景拍摄。日常训练、舞蹈和乐曲编排是演出队员们的日常生活。剧组里40多个演员,10多位有过当兵经历,相较于没有当过兵的演员,杨雅婷显得对军营中的生活更易熟悉和适应。影片中,冯小刚导演并亲身示范要求对位的演员必须会对应的乐器、而非逢场作戏。有一次,杨雅婷被安排场面调度拍摄需要喝水的镜头,为这一个镜头,杨雅婷喝水了五、六天。冯小刚导演对演员和影片的要求之严谨程度可见一斑。

三个月的剧组拍摄给杨雅婷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结识了很多的朋友,走过了一些地方,增长了许多见识。在剧组里中的舞蹈团、乐队觉得非常开心。电影究竟是怎样来拍摄的,以及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让我获益。虽然有时候很累,但都很有意义。”杨雅婷坦言。

给表演学生的建议:真实、入戏与情感是演戏的三要素

对于学院表演专业的学生,杨雅婷说,有三点建议。演戏最重要是真实、每一遍都要带入感情,带动其他演员的情绪。《芈月传》中张仪的扮演者、老戏骨赵立新老师在拍摄《芳华》片中文工团解散这场戏的时候,对着白布说了不止十次的台词,每一次都能迅速进入情境,并很快带动其他演员入戏。第二点是入戏,在戏中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你就是那个人,那个角色就是你自己。第三点是情感,投入真的感情演戏才会被认同。要先入戏才会有情感的带入,剧情才会更加真实。把角色吃透,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要爱自己的角色。作为演员,重要的是你要容易进入角色,演戏也是源于生活。

文工团:三代人的不同记忆

从恨之入骨到依依不舍,我习惯了叠“豆腐块”被子,谈到文工团的两年军旅生活,杨雅婷说,当兵的经历比拍电影更加的难忘。“刚进部队时,对团队意识比较薄弱,到后来慢慢的有了团队意识。”

部队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人感冒,全班吃药。一人出错,全队受罚。”集体意识就这样在一次次集体例会和团体演出中不断增强。

在军队的两年,杨雅婷养成了每天早晨6点自然醒、把被子叠成豆腐块的习惯,这个习惯也伴随她走进了现在的生活。“刚到军营里时,每天整理内务、叠豆腐块的军被,我们是恨之入骨的,所有人都扬言,复员后,要把军被、军杯、军枕全部扔掉。”

但真到两年后离开军营,复员后,用过的被子和枕头杨雅婷都舍不得扔掉。每每看见军杯、军被,内心的军营情结会油然而升,脑海里满是文工团的回忆。9月,看到2017级新生军训,杨雅婷非常感慨。学生们的军训会让她不时想到自己的战友,仿佛战友仍在身边。两年军旅生活,是杨雅婷人生中的重要一程。

富锦:少年男女眼中的“米老鼠”女神严歌苓

 

对于六十年代生人的制片人、四川文化传媒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富锦教授,文工团是少年时期的别样回忆。上世纪70年代,富锦曾是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儿时,部队大院里长大的他,因为学习单簧管,曾一睹严歌苓的芳容。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全国全军部队文工团都在学“八个样板戏”,正至文革时期,成都军区后勤部宣传队成立了,舞蹈队、乐队、唱队阵容齐整。当时,宣传队在全国召兵买马,严歌苓就是当年从上海召来跳舞的舞蹈女兵。”富锦说。


那年,富锦14岁,上初中,为了能有‘一技之长’,父亲利用出差的之际在上海花200元人民币给儿子买了一支单簧管,并托宣传队刘队长找到乐队“小”指挥兼单簧管演奏员关序(北京兵,后复员回到北京进入中央乐团)给他当老师,教儿子学习单簧管。于是,每天放学后去宣传队上课、还课,吸引富锦的除了单簧管,还有宣传队舞蹈演员们的排练和基训。“那个年代,严歌苓可是是少男少女心中的‘女神’啊!因为严歌苓长的比较小巧精致,人送绰号“米老鼠”。每天伴随着激昂革命旋律的升起和《红色娘子军》飞舞的青春舞步,一切都在我这个“芳华”少年的心中时时‘荡漾’!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为我们留住了美好。”

 

冯小刚:我想将《芳华》搬上银幕,给现在的年轻人看我们的青春

 

“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冯小刚20岁进入文工团,在那里度过了七年的时间,他曾说过自己在部队文工团的这段生活,日后很多年都记忆深刻。“当脑子里一片黑白的时候,唯独这段生活,在我的脑子里是彩色的。”严歌苓的小说击中了冯小刚的记忆。这个记忆同样与“青春”这个词汇紧紧相连,冯小刚说:“我年轻的时候在部队,队友都是十六七岁身怀绝技的文艺兵,小提琴、长笛、大提琴都水平超高,我想搬上银幕给现在的年轻人看。那是我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