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综合大楼顶楼的画室,宣传部记者采访了艺术设计系于兴财老师。于老师很是热情地接待了大家,并请大家品尝了学生赠送的“张一元”花茶。
父爱如山
于兴财从小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甘肃乡村家庭,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从17岁开始执教至60岁时退休,教龄40多年。从小到大,父亲多年的从教经历和对书法的喜爱,让于兴财在成长中耳濡目染。面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专业方向选择时,他也深深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成为一名教师,专注绘画书法。
2003年从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毕业后,于兴财曾做过一段时间乡村小学教师,但他对于学业和未来有更高的期待,于是在2003年6月报考了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上了,高额的学费却成了一大难题。父亲很支持儿子继续深造,一家人东拼西凑凑齐了一万多元,支持于兴财继续学习。家人的支持,让于兴财很是感动。
入校时,却因为一些小摩擦,于兴财和父亲拌了嘴。临走前,父亲将一封信放在了他的书桌旁,这细微的举动瞬间击中了已为成年人的儿子柔软的内心。于兴财再次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爱——实在而沉淀,如山的庇护。
2016年,因为长期积劳成疾,于父身患重病,同年去世。这一年也成为于兴财人生中最为煎熬的一年。工作的忙碌与父亲身患重病无暇照顾带来的冲突,以及父亲去世后未能及时尽孝的悔意与愧疚都深深包裹着他。在我们的采访前,这个平日里彬彬有礼、镇定自若的“爷儿们”瞬间成了一个心有柔软与脆弱的男人。一说到父亲,采访间,他的眼角又湿润了。至今,于兴财仍会不时翻看手机里父亲曾经写给自己的那封家书,朴实的文字总是能勾起与唤醒于兴财内心的波澜起伏。画室里,他把父亲的一幅字画挂在了墙上醒目的位置,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
户外采风带来的新气象
“做任何事情不要尽力而为,一定要全力以赴。因为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得出的结果是全然不同的。”对工作尽职尽责的态度也是父亲带给于兴财的一个重要影响。这成为生活中指引他的一个重要的人生信条。
2017年艺术设计系学子摄影采风实践教学如期举行,5月,一周时间,邛崃、白鹿镇、汶川和西昌四座城镇,于兴财和三位崇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百余名2016级广告专业学生。这是艺术设计系深化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摄影采风中,摄影家协会老师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娴熟的专业技能深深地感染着同行的学生。摄影采风第四站来到了西昌琼海已是下午17:00,在短暂休整后,大家准备吃晚饭。学生许诺却迟迟未归,打电话才知竟然还在邛崃海边拍摄,当时下着大雨,许诺打着伞,回来时全身湿透了。但他毫不在意,仍旧乐在其中。许诺说“没关系,照相机是防水的!”摄影采风结束后,从前调皮迷惘的许诺养成了周末到成都拍夜景和到其他风景区拍摄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成为摄影采风后,许多学生发生的新变化。
“教学改革能够促进学生管理,好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找到自信和闪光点,当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时,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违规违纪的事情,这样才是成功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来促进学生管理,这比起简单粗暴的高压管理更适合大学生的管理模式。”于兴财说。5月8日——5月20日,艺术设计系2016级各专业柳江写生拉开序幕,两周时间,四百多人,两个批次,去了柳江古镇。这次写生,系部邀请了绘画专业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任课教师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感染着同行的学生,用行动影响行动,老师们点燃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而艺术设计系也创造了校外写生三年以来没有出现一例安全事故的历史,外出写生的学生将精力全都放在了专业学习上。写生归来,学生们在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写生作品和摄影作品展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我和学生的“张一元”花茶
“张一元”花茶是一个名叫胥松的学生送的。胥松是2015级动漫专业的学生,家境贫寒,来校后不久对专业学习失去了兴趣,低谷之时,于兴财得知了情况,便鼓励胥松学习绘画,彭代明老师也会经常辅导他的绘画技能,并不时赠送胥松一些油画颜料。在天分和强烈兴趣爱好的驱使下,因为受到了两位老师的帮助和影响,爱上绘画的胥松进步很快,不久就创作了多幅优秀油画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还被企业或私人收藏。
有感于这份知遇之恩,胥松便用绘画所得的第一笔酬劳给于兴财和彭代明老师一人买了一罐茶叶。谈到胥松,于兴财嘴角忍不住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为了更好推动系部教改工作,近年来,艺术设计系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努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比如,在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大平台、多样化工作室背景下企业项目先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专业被四川希望教育产业集团确定为了首批特色专业。大一新生进校首先在大平台上学习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包,包括手绘项目包、人文素养项目包等。大二阶段则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室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大三阶段,工作室将会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供学生实践学习。拿项目、领任务,工作室仿佛成了一个个小公司,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质量和项目盈利成为了重要的年度考核指标。
艺术设计系为了搭建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还创建了多个教师工作室,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于老师说“工作室就是第二课堂,是一个学生拓宽就业面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努力提升自己综合素养”这是系部能为他们做的,希望他们经过3年大学学习,能够拥有安身立命的本领。”
“做教育就是做良心。”于兴财说着,就如父亲曾经对他的教诲,就如父亲用生命点燃了他的生命。
于兴财老师油画作品
《水声潺潺》
《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