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记者对张教授的采访约在了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学术报告厅,这里是他平时上课的地方。张教授戴着一副金边眼镜,身穿一件粉白相间的条纹衬衫,简约中透着大气。
退休的业界专家、大学教授们时常会被许多学校反聘,为校园里的孩子们继续传递他们的专业经验与人生智慧,继续发挥他们的光和热,张荣芝教授就是其中一员。他是电影电视系的“国宝级”人物,德高望重,才艺双馨,深受学生与老师们的尊敬与爱戴。
采访从张教授的青年时代聊起,时代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个人选择的不同,让大家看到了这位老艺术家在经历岁月洗涤后沉淀下的智慧。
成长与选择
张荣芝教授出身在江苏沛县(刘邦故里)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家中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的愿望是希望他做一名工程师。在随家人迁至上海七宝中学读书后,因为平时在朗诵比赛中突出表现,在一次“抗美援越”活动上的诗歌朗诵被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相中,鼓励他去报考上戏。当时张荣芝已经获得了保送西安军事工程学院的名额。学校校长告诉他,我们学校从不缺乏能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但你却是第一个上知名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张荣芝听了校长的话,毅然选择了上海戏剧学院,在当时的年代,社会对于搞艺术的人理解和宽容度还不够高,因此,父亲得知此消息后非常生气,甚至说出了放着好好的工程师不做,为什么偏偏去做一个戏子的话。
刚去上海戏剧学院时,并非一帆风顺。张教授家里并不富裕,加之父亲不支持他的艺术求学之路,同时自己也对工程师的梦想心有挂念,因此,在学业上不够上心,成绩一落千丈。一次,系里的台词老师找到他说:“小张啊,你是一块黄金,可现在埋在黄土里!自己条件那么好,怎么不好好学习呢?将来怎么办?”老师的话点醒了张教授,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消极态度不利于学习和发展,慢慢地他开始专注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张教授重拾了信心,体会到原来逆境使人成长。
敏锐的行业洞察力
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张教授被分配到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工作。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的时候,父亲终于认同了他的决定。军人的荣光和不错的待遇让父亲看到,张荣芝选择走艺术这条路是对的。谈到这里,张教授眼角泛出了泪光。面对这位老教授,我们也为之动容。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是张教授给自己的定位。一次下部队演出时,张教授和剧团演员们为部队士兵带去了一场精彩的话剧。那时流行电视剧《霍元甲》,临演出前,士兵们大都去观看《霍元甲》,鲜有几人欣赏话剧演出。敏锐的张教授此刻突然意识到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大众文化的流行让话剧艺术作为一种精英文化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正在逐渐衰减,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电视艺术正在崛起。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他毅然决定跨界转做导演,成为了成都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他认为演员和导演的区别就是演员是被动的,导演是主动的,导演不仅要会看剧本,还要会看人,看出他们的特性和潜质。张教授最美好的时光是从做导演开始的,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变,市场的需求成为行业生产时必然考虑的因素。在此期间,他先后拍摄了多部剧集,并获得多项大奖。
教育,我的第二春
凭借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张教授说:“教育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二春,能与孩子们在一起,我觉得很开心。教书育人、实践出真知,这是职业院校教学的特性。表演是基于生活的,只有你实践过,才能最为真实的还原生活。”在谈到教育理念时,老教授特别认真严肃地说到:“一名演员最重要的是提升自我修养,对声、台、形、表,文化功底都应该不断地进行修炼”。
俄国著名导演、演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同学的特性来进行启发和引导,挖掘他们的悟性、灵性、创作天性,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张教授04届的学生李永兵是一个身材健硕的男孩,资质颇高还学过几套少林拳,但由于家庭条件较差,没有上过大学。但张教授看中他身上的武生气质,在一次话剧表演中给他安排了武松的角色,并让他去剧组勤工俭学,经过不懈地努力,他不但考上了大学,而且现在发展得很好,成为了浙江横店影城里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武侠指导老师。
如今,张教授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每到一座城市,大家知晓张老师来了,学生们都会说:“张老师,您又过来招生了。”随后,就是一阵小聚,大家谈笑风生。年轻的学生喊着:“张爷爷、张爷爷”,张教授心里是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