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李宜夏报道)几年前,他从一名导演、制片人、演员走上教学岗位,拍电影和教书成为他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从导演到“双师型”专家,领导和同事都喜欢叫他“富大师”,他就是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富锦教授。
17岁还在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当演员的富锦教授,怀着年少时心中总向往话剧舞台以外的大千世界。经过一番努力,20世纪80年代末,他成功进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首届编导系专业深造,当时,能与电影结缘,并未让富锦欣喜若狂,他只有一个念头:“要好好把握机会,以后能随心所欲拍自己喜欢的故事。”
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他继续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深造,1990年,富锦教授开始“务正业”——拍电影,多年来有近百部集影视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其中电影《有她的地方》获得2010年首届全国艺术硕士广播影视作品剧情片唯一类型优秀作品奖,2013年拍摄纪录片《羌寨村官》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入围奖,并在2015年获国家教育部第四届大学生微电影节一等奖。
这一学一干,便是25年。然而,富锦教授并不安于现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一是靠法律、制度,科学的技术创新是根本;另一个就是教育。2011年,他心怀憧憬,走进高校,踏上三尺讲台,开始了教师生涯。“我愿意将我自己的有生之年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去,也希望更多的各专业行家回到课堂来教书育人,”富锦教授告诉记者,他要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
任教以来,他主要精力和热情都放到了影视专业教育上。这期间,出去拍过两部电视连续剧《雪白血红》和《X女特工》,富锦教授表示,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取得影视剧教学的第一手实践经验。因为不管是影视专业还是其他的传媒专业,就业市场将越来越专业化。如今,现在的电影市场越来越细分。从剧本研发到大IP无处不体现互联网思维与元素。现在的电影观众越来越挑剔,他们对电影的审美模式发生了“变异”,观众有强烈的主导与参与意识。观众接受电影的程度更多来自于互联网“基因”。富锦教授以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为例,描述了电影的三个数字——3D、4K、120帧/秒这一全新技术规格将颠覆电影诞生百年来的旧式观影体验,类似的技术先行,这将是未来电影的发展趋势。现在改善与优化影视教育,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关键。他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打造优质的影视文化产品并结合教学“求精、求变、求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社会与市场接轨。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学会“退居二线”,把舞台还给学生。富锦教授谈到,学生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业从业人员,实践非常重要。他经常指导学生拍片子,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职业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动手能力和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扎实基础。”富锦教授说到, 2012年,他带领部分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去上海拍摄《X女特工》,该片制作历时3个月,其间,为拍出高品质的影视片,富锦教授不辞辛劳,带领学生奔赴各地取材。从前期素材采集到后期剪辑合成,他现场教学,耐心指导同学们完成拍摄制作。
坚守初心,他对自身明确定位、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高度信任,他在课上常给同学们讲一些自己感悟出来的人生道理。“我花时间去备课,进行教学改革,并不是为了升职加薪,而是让同学们少走弯路,从而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我平时也会与同学们分享工作和人生经历”。
他告诉记者在拍摄《X女特工》的时候,上海温度零下10几度,条件比较艰苦,再加上电视剧全实景拍摄,场景的选择,机器的搬运,道具服装的准备,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工作量之大根本是难以想象的。他连续十几天穿裹着衣服合衣而睡,为的是剧组随叫随到不耽误拍摄时间,每天日常都是蹲在路边吃盒饭,累了就冷水洗脸,虽然很辛苦,但那一刻他很感动自己的坚持。他微笑着说平时和学生分享最多的就是四个字:“职业”和“责任”。
作为影视传媒专业的带头人,富锦教授一直用市场标准来规范和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能,更好地培养应用性影视传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