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辅导员专题】从孩子王到辅导员:走近你,靠近我

2016/9/27
1158

(新闻中心讯 王婷 报道)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辅导员彭柳荣是一位典型的85后,她出生于1987年,骨子里带着一股认真劲儿和实干精神。

在成为一名大学辅导员之前,彭柳荣是都江堰一家幼儿园的老师,曾做过幼儿园代理园长,这为她日后的从教经验积累下了宝贵的财富。“做园长工作,小到孩子们使用的锅碗瓢盆,大到园里硬件设备的购置、各个班级里的各种事务,园长都需要亲自处理。从教师例会、业务培训等没有一件可以落下。”彭柳荣说,做代理园长的经历,让她看到自己曾经作为一名老师的惰性和依赖,对于组织管理和团队管理、从宏观到微观的把握,代理园长的经历让她的管理能力成长了很多。

今年9月初,彭柳荣从幼儿园的“高级保姆”转身成为了一名大学辅导员。“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律能力都比幼儿园的小朋友好了很多,生活方面老师少操很多心。”

尽管这样说,但初入岗位时,彭柳荣还是不免有些小紧张,不时向身边的辅导员同事求教如何做好一个辅导员、如何与学生良好地相处等内容。

一些老师认为“老师该有老师的样子,辅导员也得有辅导员的架子。太近则过,太远则疏。”在彭柳荣心里,这样的观点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她想的是——我要和学生做朋友。

“与学生成为朋友能够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心里,了解学生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彼此多了解的机会,也更容易让彼此相互支持帮助、共同成长。”彭柳荣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了。

自卑是一些初入校园的大学生常有的心理状态,面对不熟悉的新环境,面对陌生的人群,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一些学生会充满不适感,进而产生自卑。一次,彭柳荣发现班里的一个学生很喜欢在朋友圈里发一些过激的言论,但在平时课堂上表现还好。课后,她就主动和学生聊起了天,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渐渐地,她发现学生激烈的言词表达背后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想通过激烈的言词获得更多的关注。在彭柳荣的引导和关心下,学生的激烈言词少了,对自己也有了更客观而真实的认识。

军训期间,班里的一位女生因为寝室分配的问题找到了彭柳荣。原来女生是因为闺蜜友情深厚来到学校就读,分宿舍时没有分在同一个寝室,女孩感到非常难过。彭柳荣知道后,和女生谈起了心,“人的独立成长是一生的事。与闺蜜的情谊深厚让我感慨,但更长远的友谊还需有独立人格的支撑,不受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受影响。现在的依赖能变成一生的依赖吗?况且,漫长人生道路上,情感依赖除了对好友,对父母、对恋人,这种亲密的依赖感又该如何处理?没有住在一个寝室,就不去参加集体活动、不再与其他人接触了吗?未来三年的大学校园生活怎么办?”在彭柳荣的开导下,女生慢慢意识看到了自己的依赖,并开始适应大学的生活和身份角色的变化。

除了担任辅导员,彭柳荣还兼任系里的幼儿美术专业课教学。课堂上,她也告诉学生们:女生要漂漂亮亮地打扮自己!这种打扮不是浓妆艳抹、名牌香水与高跟鞋,而是简单整洁、由内而外地、一种有修养的美。平日里,彭柳荣最喜欢的是听到学生称呼她为“亲爱的”,这时候她感觉自己和学生是最近的。“亲爱的”“荣荣”等称呼也在学生中流行起来。彭柳荣说,“我喜欢学生们这样的称呼,我喜欢和学生做朋友,没有了老师的架子,心与心反倒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