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陪伴教会学生,比起输赢我们要更在乎成长;他们用行动告诉学生,比起突围我们要更看重突破。他们走在行业前沿又坚守教学一线,他们传授专业技能又不忘自我深耕。本期“芸芸倾听”带你聆听青年教师张岩领奖台背后的故事。
活跃在教学一线,用双手创造荣誉,将生活融于雕塑,把耐心献给艺术,让梦想变成现实。从蓬头稚子到年过而立,这泥巴,张岩玩了三十余年,却始终保持着热爱。雕塑,似乎早已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忘初心 做勇敢的“追梦少年”
其实张岩从小就调皮捣蛋,喜欢玩泥巴,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一个叫“摔锅”的游戏,就是一人挖一块黏土,搅拌成软硬适中的泥巴,再揉得比较光滑做成一个小泥锅的样子,用力摔到地上,发出很大的爆裂声,谁的声音越大谁就越厉害。就是这样的小游戏,张岩和自己的小伙伴们每天乐此不彼,经常玩到天快黑了才一身脏兮兮的回到家里,惹得母亲一顿训,但那时,他还没意识到,这泥巴可能要玩一辈子了。
张岩从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绘画,先是简笔画,五六岁的时候学国画,再到小学的时候学素描……一直坚持画到现在。但要说真正喜欢上雕塑,还是在高中时遇见了一位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的雕塑老师,张岩发现这位老师的造型能力特别强,当老师做雕塑的时候,他就喜欢在旁边看,经常看得如痴如醉,从这位老师身上,他真切地感受到了雕塑的魅力。
雕塑这样直观又立体、客观又真实的艺术形式对于造型能力的要求是最高的,学制也是最长的,但是张岩还是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雕塑,并且在高中美术老师询问报考志愿,让他在“国、油、版、雕”四大门类中挑一个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雕塑专业,他认为雕塑艺术给人的感觉更直观、客观、立体,给人的直观感受也更直接更震撼。在后来的集训中也是一门心思地扑在上面,那时的他就是妥妥的“追梦少年”,任谁都能看出这位少年对雕塑的喜爱,尽管后来遇到创作瓶颈期,他也从未想过要放弃,反而觉得自己这是痛并快乐着。
保持热爱 变成有耐心的“急性子”
爱好就像一味调剂品,是粗茶淡饭里的油盐,是对平淡生活的填充。急性子的他能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别的事也不做,只专心致志地捏他的泥巴。
“心直口快”是张岩对于自己的评价,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他都是一个很直接的人,这样的性格让他也觉得苦恼,因为很多时候人需要变通,要学会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跟别人沟通,更要掌握好交往的尺度。也许是这样直爽的个性慢慢地让张岩成了一个“急性子”,他总是着急,想着要快点完成很多任务,快点做好很多事情。张岩仅有的耐心都给了自己的家人和雕塑,哪怕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去工作室做雕塑,哪怕再着急,他也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捏好作品的每一处细节。
张岩十分认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真理的显现”——对于出于历史性中“存在”的框定,认为艺术需要折射出存在者之存在的意义,也可以说,它是存在者们对于存在之意义的共同理解。所以张岩的创作也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些思考和反映,通过“非现实的表达”将它呈现出来。在每个阶段张岩都会有不一样的思考,他早期的作品中会带有一些消极的情绪,后来的作品就更加偏向主题性了。但是所有的作品中都会带有张岩本人的想法和感受,只是这些想法和感受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张岩的作品灵感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而这些作品正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遇到了一个事,有了一个想法,对现实生活、现实社会发生的事情的思考,包括一些人性的思考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或象征符号,使其带有一定的隐喻性,这与他善于观察和反思的能力脱不了干系。尽管是个急性子,但也会细细地品味人生,通过艺术的角度来观察生活,对当代人的生活状态进行反思。
部分个人作品
一马当先 做谦虚认真的“锦鲤老师”
为了深入贯彻学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张岩和其他老师们积极带领学生去参加各种比赛,并在2022年11月获得了四川省第二届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类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技能自选个人单项一等奖、个人全能奖二等奖等奖项。
四川省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类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共举行了两届,大学生的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了三届,而张岩都带着学生去参加了。去参加这些比赛,为此也感到特别兴奋,因为所有的老师都在一个大的竞技场内,国画、油画、雕塑、设计等专业的老师都在一个地方创作,能跟其他艺术类的老师交流沟通,互相交换思想,让他觉得哪怕成绩不理想也不枉费来这里一趟。
他谦虚地认为,自己能取得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更多的是因为有一定经验的加持。不过,带领学生参赛的过程却是曲折婉转的,尽管有了第一届的经验,但面对未知的参赛学生名单,张岩还是没有把握。根据规则,参赛学生是从学校所有美术专业的学生里通过电脑随机抽取,专业能力好的差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不确定性让张岩觉得无从下手,直到参赛名单出来之后,他才稍微松了口气,还好选中的学生能力都还不错。
比赛项目分两类:必选项和自选项,其中,自选项里有中国画、水彩等,而必选项包含了书法、泥塑创作等,但是有些学生根本没做过泥塑,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从名单确定到比赛有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张岩和吴奇睿、敬业佳、张潘等老师经常一起分析学生的情况,讨论学生的优劣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尽全力对学生们进行培训,在大家的积极沟通和互相配合之下,唐盈艳同学获得了四川省第三届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类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专科组个人全能奖一等奖的好成绩,其他同学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言传身教 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张岩总是在工作室给学生上课,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操课,都在这一方看似有些凌乱的小天地里,但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感受这里的不凡,那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和震撼。跟其他老师不同的是,每次实操课张岩会在讲台上做自己的作品,和同学们一起做而不是在教室里转来转去只看学生做,然后给学生指导。强大的自身影响力在他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前面创作,学生刚开始就看,看到他高超的造型能力,感受到他的认真负责,学生也会被潜移默化地带动起来,所以,在张岩的课堂上,看不到玩手机的学生,大家都在认真地做自己的作品,经常下课了都还留在教室不走,甚至没课的时候也会来工作室完成创作。
朋友,是张岩对自己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定义。他觉得学生来学校不只应该学习,更要好好体验大学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而老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不能总是摆出老师的架子,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张岩就选择和自己的学生做朋友,不管学生性格、成绩如何,他都是一视同仁。遇到身心状态不好的学生,他会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耐心地引导,用心地呵护。有一位学生曾经性格很孤僻,做什么事都是一个人,无法融入班级中,但张岩并没有特殊对待他,而是把他当成普通学生一样,跟他聊天,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带着他跟其他学生做朋友。在张岩长期的关心爱护下,这位学生的情况明显好了很多,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总是独来独往了。
他总是跟学生说,一个人的情商很重要,要学会跟长辈沟通、跟领导交流,人与人之间应该要互相尊重,不管对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如今,有很多早已毕业的学生依然与张岩保持着联系,生活上遇到了什么问题,工作中取得了什么成就,感情上出现了什么曲折,都会给张岩发消息谈谈心。看到曾经不学无术的学生,现在都在努力工作,张岩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兢兢业业 当孩子们的“好玩伴”
在张岩看来,艺术教育就是一专多能,要学习音乐、舞蹈和美术,然后每一个门类它又包括好多小的科目,比如说美术包括了中国画、素描、装饰艺术、手工等等这些课程门类。如果未来从事中小学或是幼儿培训机构的美术老师、艺术老师,那么学生们在大学里学习的这些课程对于他们未来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从2017年来到文传任教,到现在张岩已经上过不少课程了,不只有雕塑课,还有绘画、手工、创意美术等课程,他觉得身为一位老师,一定要把课程研究透彻才能去给学生上课,所以,当每次接触到新课程的时候,他都会紧张,然后提前很久就开始做准备,等到开学给学生上课时,他已经是胸有成竹了。但是,每次上完课,他还会不停地反思,因为每一个阶段、每一位同学的情况都是不同的,要根据学情来调整授课内容、难易程度以及上课的模式等。对于教学,张岩从不敷衍。
指导学生部分作品
包括去参加学校的乡村振兴对口支援项目,张岩也是认真负责的,他很感谢学校给他的机会,所以哪怕经历了一路的崎岖泥泞,他仍然精神抖擞地站上了石渠县学校的讲台上,望着乡村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于是更加勤勤恳恳。张岩说石渠县的孩子们都特别有礼貌又可爱,见到老师都会鞠躬,而且还叫他“胡子叔叔”,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多,如果有机会,希望能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哪怕一边教学、一边创作会很累,但张岩也没有放弃任何一边,他说自己会一直坚持创作,继续做科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更多出色的学生,带着学生们参加更多比赛,争取在文传创造更多价值。
希望未来,张岩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相信终有一日,他能够做到桃李满天下!
个人简介
张岩,男,198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区。2016 年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艺术硕士学位、 国家三级美术师,先后获得雕塑专业文学学士及艺术硕士学位。现任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系专职教师。其代表系列作品有《一人一胖子》系列作品、《相马》、《草原上的微笑》、《巨婴》等作品被四川美术馆、广州美院美术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收藏,参加国际性展览2次,2021年入选百度百科青年艺术计划,全国及省级美术作品展15次。近年来先后发表国家级、省级期刊1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厅级课题研究三项。
讲师职称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雕塑学会会员
四川省雕塑协会会员
成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研究生艺术家协会会员
其作品被四川美术馆、广州美院美术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收藏,参加国际性展览2次,2021年入选百度百科青年艺术计划,全国及省级美术作品展15次;近年来先后发表国家、省级期刊1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厅级课题研究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