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出席发布会,介绍推动职普协调发展有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2年,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14.54万人,比上年增长6.11%。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67.94万人,比上年增长5.25%。职业本科招生7.63万人,比上年增长84.39%。高职(专科)招生538.98万人,另有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54.29万人。
连续4年超过普通本科招生规模
从结构质量看,我们不断推进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普职协调发展。高中阶段,全国目前有中等职业学校9752所(含技工学校),2022年招生650.6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40.71%;在校生1784.6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9.67%;
高等教育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含职业本科)学校1521所,2022年招生546.61万人(不含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54.29万人),连续4年超过普通本科招生规模。
每年有接近1/5的学生实现升学深造
从学生发展看,我们坚持拓宽职业学校学生发展通道。去年,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专科)和本科继续学习。同样,高职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现在每年也有接近1/5的学生实现升学深造。
职业教育正在与各学段普通教育渗透融合
从职普融通看,我们推进职业教育与各学段普通教育渗透融合,推动两类教育在各成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沟通衔接、融通发展。这一点上,各地成功的做法很多。
例如:有的地方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专业优势,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技能报国、技能成才的理念;
有的地方在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融通方面,推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鼓励学生在规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有的地方在高等教育阶段职普融通方面,支持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联合办学、贯通培养,努力为每一个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落实《意见》具体安排中的“五重点”
所谓“五重点”,一是围绕打造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二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四是完善职教高考和接续培养相关制度,进一步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五是建设国际化标杆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优质教学资源,推动职业院校“随企出海”,打造更多职业教育“走出去”品牌,创新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感谢你的问题。职业教育这两年广受关注,党中央也高度重视,接连两年中办、国办印发文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2021年,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去年中办、国办又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这两个《意见》其实有一个递进的关系。如果说2021年的《意见》勾画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前景,去年的《意见》实际上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是一种升级设计。
去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任务。怀进鹏部长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的方向,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做了阐释。
为了贯彻这些要求,今年我们设计启动实施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工程”,并列为我部今年的工作要点,作为九项重点行动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职业教育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为抓手,依托“一体两翼”改革载体,全面推进五大任务,这就是我们落实《意见》的一个具体安排。
所谓“一体”,就是指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好、改革意愿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省部共同推进这个新模式的探索。
所谓“两翼”,就是以产教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支持重点行业领域龙头企业与高水平高校、职业学校共同牵头,打造全国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教育与产业互融共长。
实际上“一体两翼”布局或者说改革,关键在于大力发挥当地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其实,职业教育要发展,离不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既是战线的共识,也是社会的共识。但是长期以来,这项工作的推进更多的是依赖学校和企业的互动,下一步希望在这项工作推进中,更多发挥当地政府的作用,进一步促进资源匹配、供需匹配。
所谓“五重点”,一是围绕打造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二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四是完善职教高考和接续培养相关制度,进一步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五是建设国际化标杆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优质教学资源,推动职业院校“随企出海”,打造更多职业教育“走出去”品牌,创新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来源:全民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