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日期:2025-06-13
点击:348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示精神,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6月4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研室以“立足育人之本,提高课堂‘抬头率’”为主题,开展了一场集智共研活动。活动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围绕如何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育人实效展开深入研讨,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交流。
活动伊始,青年教师朱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经验,例如在讲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社会深度互嵌交融时,引用学校附近互嵌式社区的具体案例,引发学生的共鸣,并主动留意身边各族群的互动交融,将思政课融入生活当中。刘春燕老师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她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涉及时间线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容易出现疲惫感,这也是导致学生“抬头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可以通过讲述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通过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感人事件,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拥有极强的向心力,同时能够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华彩霞老师则从学生心理和学习动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她指出,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思政课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关联不大,因此缺乏学习思政课的内在动力。她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习热情。
教研室负责人蒲淑慧最后指出,学生的“抬头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有效提升学生的“抬头率”是打造“金课”的首要前提。课程的改革落到最实处就是课堂的改革,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她提出,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学生心理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