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威同学在福州大学访学期间留影
全文共1822字,阅读需要6分钟
2017年,银川能源学院与福州大学因东西部协作携手,426 名银能学子跨越山海奔赴榕城,一场关于教育帮扶与成长蜕变的故事便持续书写。王威,正是这趟山海之约的典型缩影。从银能的扎实积淀到福大的平台淬炼,他在差距中承压、在碰撞中破局,以独立发表的五篇论文、四项专利授权、国家级竞赛奖项等亮眼成绩,践行了 “1+1>2” 的成长公式。
文|文法学院 高稚棱
2024 年秋,福州大学晋江楼的灯光照例亮到深夜。银川能源学院访学生王威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着论文初稿和密密麻麻的笔记,窗外是闽江畔的夜色。这是他在福大访学的第八个月,桌角的日历上,圈着三个期刊的录用通知日期 —— 这三篇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的专业论文,是他跨越 2000 多公里山海,交出的第一份成长答卷。

“来之前就知道会有差距,但真正站在福大的校园里,才懂‘开阔眼界’四个字的重量。” 王威至今记得初入福大学习中心的震撼。天台上,学子们捧着书本低声背书,声音细碎却坚定;室内,数百个座无虚席,寂静得只能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声响。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图书馆预约系统 —— 每次抢座都要掐着点,晚 12 分钟就会错失心仪的位置。而在银川能源学院,设施齐全的图书馆里,不少座位常是空着的。“不是银能的同学不努力,而是福大的学习氛围,把‘内卷’变成了一种自然的习惯。”
福大带给自己的,远不止知识的补充。他的舍友,一个同样善于规划却更懂“灵活变通” 的男生,彻底改变了他的学习思维。“我以前总觉得,学习就得靠时间堆叠,把计划排得满满当当才安心。” 王威笑着说,自己是典型的 “规划型人格”,而舍友却擅长整合资源 —— 用数据库查最新文献,用线上工具梳理逻辑,甚至会在学习间隙去操场跑步放松,反而效率更高。两人常常在宿舍讨论到深夜,从期末复习技巧到论文写作思路,舍友的 “资源整合式学习法”,让王威豁然开朗:“原来学习不是蛮干,找对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访学第三周,王威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一周之内,两场课程汇报、一场竞赛准备、一篇论文提交扎堆而至,偏偏重感冒缠上了他。“论文是独作,没人能帮忙;汇报和竞赛要靠自己打磨,连喝口水的时间都得挤。” 王威说,那段日子里,他常在深夜的自习室里感到孤独无援,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扛住福大更快的学习节奏。但支撑他走下去的,是出发前对自己的承诺:“如果大三都扛不住这些,未来怎么去更高的平台?” 他把任务拆解成小时,清晨六点起床背英语,白天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深夜修改论文到凌晨,硬是靠着 “挤海绵” 般的坚持,把所有事情一一完成。
访学一年间,王威不仅独立完成三篇专业论文,还凭借在福大接触到的前沿研究思路,成功申请四项国家专利。而更珍贵的,是学习习惯的重塑。“以前在银能,课后复习更多是完成任务;但在福大,看到身边人都在往前冲,你会不自觉地想变得更好。” 他学会了合理分配时间,把碎片化的间隙用来背单词、看文献,也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专注 —— 这些能力,在他返校后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四学年,面对雅思备考、实习投递、课程学习等多重任务,王威游刃有余,最终以雅思 6.0 分、多项国家级竞赛奖项的成绩,连续两年斩获国家奖学金。

3 山海回响:1+1>2的成长答卷

如今的王威,不仅是银川能源学院的“明星学子”,更以团支书兼班长的身份,带领班级拿下 “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学风标兵班” 等荣誉。他常把访学经历分享给学弟学妹:“好的绩点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敢于走出去,去感受不同的学习氛围,去碰撞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他看来,自己的成长轨迹,正是 “1+1>2” 的生动注解 —— 银川能源学院给予的扎实专业基础,是第一个 “1”;福州大学提供的优质平台、浓厚学风与思维启发,是第二个 “1”;而两者的叠加,让他在学业、能力、视野上实现了倍数级的跨越。
王威的故事,并非个例。自银川能源学院与福州大学建立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关系以来,已有 426 名银能学子像他一样,奔赴榕城开启访学之旅。他们带着西部学子的坚韧与求知欲,在福大的校园里汲取养分;归来时,他们不仅带回了优异的成绩、丰富的经历,更带回了先进的学习理念与开阔的视野,成为带动身边同学共同进步的 “种子”。

从黄河之滨到闽江之畔,教育帮扶的纽带跨越山海,让资源流动起来,让思维碰撞起来,让更多像王威一样的学子,在 “1+1>2” 的成长公式中,实现了人生的跃升。而这份跨越千里的 “山海情”,也在一个个学子的蜕变中,愈发深厚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