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谁解家书味,文化我传承 (物流工程1601 朱小乐 )

2017/11/28

25846
"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多宝贵的时间","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著名读物《傅雷家书》两句话感动了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其孩子傅聪和傅敏的家信,字里行间不仅体现出了父母对孩子们谆谆教诲,也充满了父母对孩子们的挚爱与期望。
"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千百年来,家书都是传递亲情,思亲寄情的纽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薄薄一纸家书,不足千言,字里行间却流淌着最宝贵的真情,承载着家人之间深厚的亲情和浓浓的人文气息。
古有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被千古传诵。再有清朝的《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被人们所提倡。现有《傅雷家书》教育孩子先立业,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家书在中华民族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它连接着千家万户,寄托了无数的希望的期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程。每一封家书都堪称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家书,仿佛已经变成了书本上的一个名词。现在有多少个家庭还在传承着家书文化呢?家书已经慢慢淡化甚至已经从我们点生活中消失了。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和网络全球化的发展,纵然相隔万里,也能相互联系。就好像在彼此身边一样,经历着对方所经历的事情。如今的社会再也不是从前那个"书回已是明年事""见字如见面"的时代了。
和大多数学子一样,我上了大学之后,离家远了,回家的次数也少了。在外的学子总是会牵挂家里的人。所以每次见到新鲜有趣的东西总是会忍不住买一点寄回家去,也会在盒子里放上一些自己手写的小卡片,讲一下自己的心意和它的特别之处。有些东西,写过就不会忘记。放假的时候回家帮妈妈打扫卫生,偶然在床底下发现了一个木头盒子。妈妈笑着打趣"那些都是你妹妹藏下来的宝贝呢。"我打开盒子一看,原来我每次寄回家的东西和小卡片都被妹妹细心的保存了下来。看着那一张张卡片和那一段段不成型的文字,心头蓦地一暖。不是家书,却承载着和家书一样的情意。
在刚刚举行的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保持着一颗最本真的初心,不忘本,不弃源,才会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不会感到迷茫,不会迷失自我。所以,作为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载体,家书依旧值得我们拿起笔,写上寥寥数语,来寄托亲情。
那些浸透着岁月与风尘的家书,纸已泛黄,字已模糊,但正是这些岁月的痕迹才让亲情弥足珍贵。看短短家书,哪怕是家庭琐事,碎语闲言,也其情切切,其意绵绵。"家书意万重",揣摩这这些平凡的文字,仿佛能看到写信者思虑再三,落笔成文。多少人以这样的方式,让心与心靠近,让天涯若比邻。
见字如晤,多么和谐温馨的画面。亲人鼓励的话语、问候的温情在字里行间展现出来。家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当受到我们的传承。就让我们一起拾起笔,写上一封家书,情意绵绵,如春风拂面,把情意带给家人,把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