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拾蜡记 (财务管理1606班 包鑫)

2017/11/06

24602
年前的雪,下的坚硬而厚重,一片片的飘落下来,却还是晶莹剔透的六角模样。看来丝毫没有受到黄河暖流的影响。"一朝腊雪一朝晴"雪花非得把八百里沂蒙的各个山头铺的密密满满,方才作休,这时的太阳才出来探探。自腊月底到正月十三的今日,熹微的阳光也只是把山前阳坡的雪给肃清,南山后依旧冰雪覆盖。
眼看又到了赶大集的日子,孩童们是操心费神的。和年集相比,元宵节前的大集,少了卖夹袄棉服、水果菜蔬的商贩。货摊上多了色彩五颜的烟花爆竹。这冲眼的色彩比那鲜红的糖葫芦更诱人。烟花货摊前孩子们的眼睛里也似绽开了烟火,掏出压岁钱,只买些划炮、窜天猴、烟花棒……还有胆肥阔绰的大孩子会买12响的冬瓜雷!
相比之下,我更喜爱对面地摊摆卖的蜡烛。颜色也格外冲眼: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形状复杂多样:有元宝形、莲花形、宝塔形……大大小小,花样繁多,各不相同。
眼前的蜡烛是石油的提炼物,不像古时的黄蜡、白蜡,那可算是奢侈品。王公大臣用的也少,平民百姓更无福享受。大集上摆卖蜡烛也算是个新兴行当。早先年,农民家里穷,过节都是用萝卜来做"灯碗"。把萝卜切块呈圆柱状,中心掏出,插上缠着棉絮的黄草棒子作灯芯儿,再倒入花生油。也有用蒸好的"兔爷"、"锦鲤"来作灯盏的。只不过在那粮食紧俏的年代,面灯也就不舍得用了。
母亲单挑实惠装,一包12根。大门和堂屋门口各两个;锅屋(柴房)和东屋门口各放一个;茅房、鸡窝、兔棚也放一个;天井(院子)里的四方桌上放三个,用来敬天敬地敬祖。另买几个送到桥头和茔地。我扯着母亲的衣角百般恳求,想要那个石狮子形状的蜡烛,未能遂愿。我也只能怪它不是个玩具尚且不能度过三伏天。用作装饰,着实浪费;用作蜡烛,实在昂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母亲忙里忙外地张罗着,忽而伫在天井中央,抬头看着那光洁圆润的满月。月光似乎具有美颜功力,竟把母亲布满皱纹的黝黑脸庞晒得面如白玉。天上的明月亮的可人,地上的人们也不甘示弱。母亲一声令下"开始撒灯!",我连忙点着蜡烛放到门口。不一会儿,全家的每一个角落被照的通明。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闻春风"外面姹紫嫣红的烟花把天空装点得妖艳婀娜,把大地照耀地形同白昼。我终于还是没能坐住,揣上划炮冲了出去。就让我放肆在这烟火的世界,和伙伴一起玩耍,和天地一同喧闹。
夜晚稍些安静了,我拖着意犹未尽的身体往家走。坐在家的大门口处歇歇,趁此和快活的世界作个别。我看到我刚刚放的蜡烛已燃尽大半却依旧在燃烧。愈燃,火焰愈加旺盛,火苗不断地跳跃着,鲜红如血液般的烛泪大把大把的向四周流去。难道是因为节日的缘故,和我一样,看到这皎洁的月亮和绚丽的烟花而热泪盈眶?或是因为还没有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就香消玉殒而悲痛号泣?转眼间,一道明亮之后,蜡烛熄灭了。升腾了一缕烛烟,留下了一朵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