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部):
为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学校制定了《银川能源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银川能源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
为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学校制定了《银川能源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银川能源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
银川能源学院
2020年9月16日
2020年9月16日
附件
银川能源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建设目标
(一)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所有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基本健全,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二)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
二、建设内容
(一)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公共基础课程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专业教育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4.实践类课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二)按专业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3.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4.理学类专业课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工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6.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
7.艺术学类专业课程。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1.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
3.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新闻实务大讲堂"等系列讲堂,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1.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专业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
2.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教育等专题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充分发挥教研室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将课程思政纳入教研活动。
三、建设要求
(一)各学院(部)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统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顶层设计,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建设目标
(一)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所有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基本健全,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二)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
二、建设内容
(一)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公共基础课程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专业教育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4.实践类课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二)按专业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3.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4.理学类专业课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工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6.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
7.艺术学类专业课程。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1.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
3.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新闻实务大讲堂"等系列讲堂,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1.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专业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
2.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教育等专题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充分发挥教研室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将课程思政纳入教研活动。
三、建设要求
(一)各学院(部)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统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顶层设计,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支持各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面向不同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学校将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进教研室、评选一批课程思政教学优秀教师,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刘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