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案例丨疫情防控中,高校辅导员应保证的“时、度、效”,你做到了吗?

日期:2020-12-28

点击:13938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辅导员是高校战"疫"一线的"侦查员"、"宣传员"和"护理员"。如何应对重大疫情,如何做好学生身心健康的守护者,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是一次严格的考核,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时、度、效"的工作要求,对重大疫情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转变工作理念,掌握好"时"

"时,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重大疫情从发生到结束,必然经历一系列过程。在应对重大疫情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审时度势,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大局意识
"时者,势也。""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善弈者,谋势;善谋者,顾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时",首先是指宏观层面的大形势,即乘势而为,大处着眼,小处落实。
在这场特殊的严峻战役中,辅导员掌握好"时"——紧急形势和危急时刻,因势而谋、因时而谋,才能准确设定工作目标,精准设置工作定位。辅导员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意识,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落实中央精神,服从指挥安排,"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对于在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和碰到的困难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深刻地理解防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排除万难,迎难而上。其次,辅导员还要树立"宁可备而不用,绝不可用而无备"和"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的强烈意识。对学生群体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如实上报个人动向和身体健康情况,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增强敏感性和辨别力,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再者,辅导员还要"因时而动,因时而进"。要关注由重大疫情防控所形成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意义。从心理学来看,这些环境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产生"共情",在情绪上和情感上容易形成认知,进而促进人的思想转化。辅导员要把握好重大事件发生后的教育引导时机,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防控疫情的紧急任务紧密结合,在防疫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共情共鸣,贯通情志力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及时适时,加强舆情引导,强化岗位意识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重大疫情面前,要想达到预期教育效果,辅导员必须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的"时间节点"、直击要点。"时",在微观层面,一方面指"及时"、"适时",即时间的紧迫性和时间的恰当性,另一方面指"时空",即空间的不统一和思想教育时间的统一。
"及时应对"是辅导员当前工作第一要务。一是及时掌握学生动向和健康情况,及时准确上报信息,及时发布官方报道,及时回应学生需求,及时正面发声,及时跟进处理突发情况,一旦贻误时机,会对整个疫情的防控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和隐患。二是着力抢占事件发布和解释的"第一时间",赢得学生关注的"第一眼",始终掌握教育引导的主动权。辅导员是学生的示范者,辅导员的"及时应对"不仅是工作的需要,更是态度的传递,让学生体会到事件的紧迫、紧急、和重要。
"适时恰当"是指辅导员要增强研判能力,善于发现时机、识别时机和利用时机,并根据不同时机的特点精准发力,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实现教育过程与学生需求的"无缝对接"。一是假期防控宣教,尤其疫情初期,学生们对此还不是很重视,辅导员要第一时间将疫情的严峻性和防疫的必要性宣传到位,对假期居家隔离的个人防范指导到位;二是返校防护教育,要精准灌输返校途中每一个环节的防范注意事项,如返校前的健康自测、返校途中的安全防护等;三是开学后的在校教育,宣传引导、日常管理、心理疏导等,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时空把控"是指辅导员拓宽育人空间,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应对格局。在特殊时刻,要明确"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防疫工作。要利用立体多维的网络平台发布权威准确的疫情报告和宣传防疫知识,也要利用网络突破地域限制,关注特殊人群,开展心理疏导等。其次是网络空间的监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针对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网络行业组织的网络行为制定了相关细则,并从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层面对网络内容生态进行规范管理。疫情期间,对网上恶意传播和扭曲疫情信息等现象,辅导员要积极发声,及时辟谣,主动担当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积极传播正能量,做好网络舆情监控与舆论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二、增强工作智慧,处理好"度"

"度",从哲学意义讲,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可见,哲学中的度不同于度量衡的度。辅导员在应对重大疫情时,要处理好"度"的关键是要把握好防疫工作中的一系列对应关系,处理好"尺度"、"黏度"和"深度"的问题,增强思想育人的针对性。
(一)把握"多"与"少",均衡育人尺度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在一定界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质。但是,随着量的积累,如不加限制,超过了度的界限,事物就不再是它本身而会变成另外的事物。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会转化为质的差别"。
辅导员在重大疫情期间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要学会把握分寸,要把握尺度,要把握"多"与"少",将主观认知精准地把握在现实的适度中。首先是掌握好"多维"和"一维"的尺度。"多维"是多角度、多方位、多路径做好防疫引导和教育,"一维"是万变不离其宗,坚守一个核心——"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教育引导形式,都不可脱离"疫情防控"的重心,不可脱离"立德树人"的根本。其次是处理好信息的"多"与"少",必须拿捏好信息的"量",传达信息少则无法引起重视,多则引发学生反感,甚或恐慌;必须处理好信息的"质",少而不杂,多而不乱,精准规范;必须处理好信息的"形",多用语言,少用文字,语言带温度,文字缺情感,多直接联系,少间接传达,直接联系情绪饱满,间接传递信息衰减。最后是处理好"多数群体"与"少数群体"的关系。对无流动、无健康异常、无接触史等"多数学生",要宣教到位、引导有序,对身在疫区、或接触过疫区人员的"少数学生",要关怀入微、指导有方;对多数"从众心理"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正向发声,对少数"偏激"学生要重点关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排除杂音杂念。
(二)平衡"供"与"需",增强育人黏度
哈贝马斯曾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思想教育不能是单向度的,而是互动的,教育过程中,要避免灌输式的抽象说教,充分发挥对象的主体性,使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沟通。"度"的第二个层面,涉及教育主体间的供需匹配问题。教育者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黏度",达不到"度",供需失衡,自然产生不了预期的教育效果,过了"度"的标准,供需错位,往往会适得其反。
在应对重大疫情时,平衡"供需"是重中之重,要避免两种"供需"失衡情况。第一种是师生间"供需"失衡。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在疫情应对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作用,学生需要的是知晓疫情进展,需要的是防疫知识,需要的是心理疏导,需要的是教育引导,作为辅导员就要"供应"信息的传递与心灵的呵护,实现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同和理解支持。一方面,要将防疫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给与传递和阐释,让学生了解疫情,重视疫情,从自身做起,严格做好各种防护工作。另一方面的是疏导疫情的恐慌和"宅"家引发的心理困惑。在应对疫情事件中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感受和真实需求,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可"一套方案对全员"。第二种"供需"失衡,就是辅导员身心健康的失衡。应对重大疫情,会有很多紧急工作需要辅导员加班加点完成,可能会有很多负面信息和负面情绪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辅导员,但这并不是辅导员"需要"的。辅导员也要注意自身的健康情况,学会心理调适,以平和的心态去开展工作。工作压力大或遇到棘手事件,辅导员要学会倾诉,寻求外部帮助,报团取暖、协同作战,会事半功倍。
(三)延伸"长"与"短",挖掘育人深度
防控重大疫情是一时战"疫",立德树人是长远战"役"。要以一"疫"谋全役,要延伸战"疫"空间,要挖掘育人深度,将短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治标与治本有机结合,增强立德树人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抗击疫情关键时期,辅导员既要完成防疫工作的宣传和教育的短期目标,担当履职做好信息摸排、心理疏导、网络引导之外,还要结合防疫契机,深入落实九大工作职责,将防控疫情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一是要结合疫情防控中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真实案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无数的最美逆行者和无数的匿名爱心人士,是最好的"家国情怀"教育实例,最能打动学生,触及心灵。辅导员要善于用好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引导学生在内心深处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里。二是结合专业特色,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抗击疫情,医生、护士、军人、科研人员、建筑工人、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人民教师……每一个岗位都在坚守。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深化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尤其是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结合优秀校友战"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开展朋辈教育,坚定学生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三是结合志愿服务,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据统计,截至2月2日,共青团中央共组织发动8.5万名志愿者参与防疫宣传热线接听、社区人员登记排查、安检消毒、心理咨询等工作。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安全的情况下,辅导员要引导青年学子敢于面对,勇于担当,为战胜疫情贡献青春力量,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利用战"疫"这个最好的思政课堂,锤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四是结合"加长版"假期,做好学风建设和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及价值,引导学生越是在这样的特殊时刻,越要学会清醒的规划人生,做好正确的自我定位,为将来的就业择业、学习生活积蓄力量,做好准备。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规划,既要养成良好作息、自护自理的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积极调整心态,也要鼓励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督促学生查漏补缺,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多读书、读好书。五是结合典型案例,做好法制教育宣传。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疫情防控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辅导员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疫情防控的法律依据、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更好地理解、配合和支持政府的应急防控措施,依法履行权利和义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检疫法》、《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辅导员还要引导学生遵规守纪,坚持原则。重大疫情的出现就是一堂代价极大、影响极坏的"规则教育课"。但还是有人缺少"规则意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布了《关于给与两位提前返校同学纪律处分的通报》,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了一批网络谣言的制造者,这些素材都可以作为直观的案例,通过以案明理教育,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并让学生成为法制教育的义务宣讲员,去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六是结合防疫知识,做好生命教育。辅导员可以召开网络论坛,和学生一起聊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学会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引导学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自我,树立珍视和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三、提升能力水平,落实好"效"

"效"者,"效果 、效益 "或 "效率 、效用 "也 ,主要指工作的质量、品质和水平,是一个质的概念。辅导员应对重大疫情的检验依据和衡量标准,就是"有效"和"实效",而落实好"效"的关键就是要提升辅导员的能力水平。
(一)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突出实干实效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辅导员在防疫攻坚战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是高校师生安全健康的侦查员、信息员和护理员。所以辅导员要坚决将防疫措施"落细、落小、落实"。"落细"指逐班落实,逐人摸排,逢人必检,逢"动"必报,严格落实"一日一报"、"一日两检"制度,重点人群重点关注。"落小"指的是亲力亲为,减少中间环节,直击"最后一公里"问题。特殊时期特殊对待,任何一项工作的部署、检查和上报都要辅导员从始至终亲自去做。"落实"指的是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控疫情,不能光下发文件,宣传转帖,上传下达,当传话筒,既做不了实事,还慌了人心。广大辅导员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按照统一部署,以最大的努力、最严的措施、最快的速度,全面落实防控措施,为全国近3366万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二)在"乐学、勤学、精学"上下功夫,确保有序有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对于辅导员而言,是一次考验。没有经验可循,导致工作没抓手;没有经历可谈,导致沟通缺少现实感。应对重大疫情,对辅导员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桶水"不是装满就可以了,还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随时"添水",使自己的一桶水成为"满装水"。针对疫情应对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辅导员要积极主动学习关于重大疫情防控的知识,学习抗"疫"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方法,学习法律常识、学习网络应用技巧,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指导教育学生。二是及时"换水",使自己的一桶水成为"活水"。不同情况下工作理念、方式方法、教育内容都要随之改变。因此辅导员应对重大疫情时要转换思维方式,更新工作方法,满足学生需求。三是要精准"过滤水",使自己的一桶水是"纯净水"。疫情之下,各类信息混杂,辅导员要提高辨识力,去伪存真,传递正能量。
 
"道远且长,虽远必达;心之所向,行必能至。"直面疫情大考,思考防疫战"疫"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高校辅导员要以"时、度、效"为基本遵循,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实效性。"时"是条件,也是基础点,辅导员要以疫情为号令,掌握好"时势"、"时机"和"时空",因"时"而动;"度"是手段,也是关键点,辅导员要守土有责,处理好"尺度"、"黏度"和"深度",张弛有"度";"效"是结果,也是落脚点,辅导员要真干实干,落好 "实效",确保"有效"。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有机统一。辅导员只要把握好"时、度、效",必能打赢高校抗"疫"攻坚战。

本文仅用于学生工作队伍交流学习,已注明转载,如有不妥,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文字来源 | 高校辅导员在线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刘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