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案例 | 辅导员育人案例分享

日期:2019-04-01

点击:13779

    1.案例背景
    宋同学,男,浙江兰溪人,市场营销专业,母亲在孩子年纪很小的时候因救溺水儿童去世,由自己的父亲拉扯大。但是其父亲身体不好,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他上大学的费用是依靠助学贷款和他的父亲务农赚钱来支付的。 刚进入大学时,他性格比较内向,话语不多,少与人沟通,平时生活很简朴。进校时,就向学校申请了助学金补助。刚入学期间,宋同学比较少参加学院组织的活动,宋XX同学出现逃课现象,甚至有时夜不归宿,我找他谈过几次话,但是效果不明显。突然有一天,他向我交流自己有休学或者退学的想法。我询问具体原因时,他只说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在班级感觉没有存在感,自己也实在不想再读下去了,想早点进入社会赚钱。后来,我经过与其他同学的交谈及侧面了解该学生情况后,才得知原来宋同学的父亲突然身患疾病,住进医院,需要开刀治疗,这需要一笔不小费用。另外一个主要原因还由于该学生在刚入学期间,自己普通话水平不高,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很少与人沟通,在班级总觉得别人对自己有歧视,对待大学生活目标不明确,面对周边同学极不自信。
    2.案例解决
    首先,温情感染,入微细致。安排同宿舍同班同学主动与宋同学说话、聊天,打消其心里会被人看不起的顾虑,鼓励其与同学一起参加班级活动,让其感受到班级集体的温暖,逐渐消除其对同学的敌意。
    再次,我们通过入学时宋同学填写的家庭联系方式资料,得知他父亲的联系方式。与他父亲取得联系,将学校的临时解决方案告诉他,让他同时也劝说自己的孩子继续完成学业。
通过我们的劝说,宋同学接受了我的建议,他非常感谢分院为他所做的一切,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充满了动力,课余时间他还兼职一份校外打工的工作,主要打工时间在周末,不影响正常上课学习,同时他学习更加刻苦,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希望能够毕业后很快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宋同学的性格此后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虽然他的性格原本是内向不善交际的,但是我们能够感觉出他在特意得改变自己,课堂大胆得去回答问题,各种活动也积极参加,在学生会的工作积极认真,全心全意为班级同学们服务,还多次获得了学院奖学金及国家励志奖学金。大三就业实习中,他积极表现,通过个人努力,他被杭州的一家销售公司录用,成为了一名销售员。工作后,该同学也积极和我保持联系,他工作态度非常好,为人稳重踏实,不急躁,非常有上进心,单位对他也很满意。该同学将来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杭州买房安家,我相信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1、对于心思敏感、自尊心比较强的贫困学生,单纯地围绕"贫困"这一问题与其交流,不但不能取得效果,还会挫伤他的自尊心,通过与其交朋友或者通过学生工作介入的方式,使其树立自信。
    2、学业上的指导和勤工助学相结合。注重学习,加强专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同时介绍勤工助学工作给他,解决当前的经济困境。
通过这件事情,该生的生活态度和学习状态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对他在大学期间物质上的帮助,并且对他的思想和精神方面也有了很大的促动。我们平时用心真诚地做的一件小事,有时会对一个学生的一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帮助一个同学,有时可以促进整个班集体的团结,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他们相互帮助。接受帮助是感激的,帮助别人也是快乐的。一件事情的经历,比千句言语的教育效果要有效得多。
    3、贫困生的帮扶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课题,如何以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态度对待贫困生至关重要。如果单纯地同情他们,只会伤害他们本就脆弱的自尊心;但是如能采取侧面引导,学业指导、勤工助学、学生工作带入方式,能从整体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扶。
    4、对于贫困生的帮扶是一项有计划性的长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反复、会感受到对方的抵触情绪、会因为贫困生帮扶体系的尚不完善而感到压力重重。但是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学生减轻经济上的压力,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业上给予关怀和指导,帮助其真正实现自立自强、健康快乐成长。
    5、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将学生带入到学生干部集体中来,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很多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困,心理极度自卑,对于集体活动胆怯害羞,没有自信,一遇到集体活动就采取逃避和退缩的态度,我们感受很深的是很多贫困生刻苦学习,成绩优秀,然而一到综合测评拿奖学金是却往往因为活动参加少影响到最终的总成绩,还有的很遗憾的与奖学金失之交臂,每到这种情况,我们总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鼓励学生尽量多参与各类活动,全方面发展自己。这种情况反映到就业中,往往造成很多贫困生社交能力不强,语言交际欠佳,缺乏与人协作精神,因此,从日常教育中,我们要向学生灌输"综合素质"这一概念,积极参与文体活动,通过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短期工、兼职等形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