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法学院致文法学子的一封信

日期:2025-05-16

点击:1017

从家门到心门:社工路上的星光与尘埃

 

亲爱的同学们:

    当立夏的风裹挟着槐花香掠过楼宇间的缝隙,当你们攥着调查表跟在网格员身后局促地挪动脚步,当紧张让你们敲门的手悬在半空又放下,我忽然明白:社工专业的精髓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俯身倾听时颤动的睫毛,递出那碗面时指尖的温度,以及记录表上工整字迹里藏着的牵挂。这些细微光亮,正编织着人间最温暖的星河。

    我们叩开的门扉后,藏着人间最真实的褶皱。有贴着瓷砖的精装房,也有水泥裸露的平房;闻过窗明几净的茉莉香,也忍过令人窒息的霉腐味。最令人震颤的,是那些在生存夹缝中依然绽放的生命姿态。失去丈夫和儿子却坚持三十年还债的老奶奶,皱纹里刻着比法律条文更深刻的诚信;守着精神疾病亲人二十载的父亲,用布满裂口的手掌擦拭全家唯一的全家福;孙儿溺亡后依然每天晾晒童装的老母亲,让褪色的衣裳在风里飘成招魂的幡........苦难没有让心灵生锈,反而磨出了最动人的光泽。

    你们也遇见过让人困惑的镜像。有人住在瓷砖锃亮的屋里却任垃圾堆积成山,有人四肢健全却把生存希望全盘寄托于他人。但正是这些参差的对照,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真正的助人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唤醒沉睡的生命力。就像那个总说“等社区派人”的年轻人,当我们轻轻擦去他窗台的积灰,阳光透进来的瞬间,他眼里闪过久违的羞赧——这或许就是改变的起点。

    你们用笔记本接住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时代的切片。贴着膏药标记的账本、攒着过期药盒的抽屉、反复摩挲的旧照片,都在诉说着未被主流叙事收录的民间史诗。你们蹲在泥地上记录的身影,红着眼眶却依然温柔提问的模样,让我看见荆棘丛中绽放的社工之心,正以稚嫩却坚定的姿态生长。

    这次实训最珍贵的启示,是让我们触摸到知识的温度。目睹文化贫困如何成为精神枷锁,才真正理解教育为何是穿透黑暗的光——它不仅教人谋生,更赋予解构苦难的智慧。那位独居老人攥住你们手说的“大学生就是不一样”,何尝不是对知识改变命运最朴素的信仰?

    愿我们永远记得这些瞬间。那双唯一的拖鞋所启示的“归属”,智力障碍少年踮脚递来的温水,瘫痪母亲床头叠得齐整的被褥,精神疾病患者对着旧玩具的粲然一笑,这些在尘埃中依然保持尊严的微光,终将在我们心中汇成永不熄灭的星河,也让我们懂得真正的贫穷从不是物质匮乏,而是被世界遗忘的孤独。

    未来的日子里,无论你们走向何方,请记得永远有位社工老师,为你们保留着热茶与倾听的耳朵。因为我们共同相信:每个灵魂都值得被温柔叩问,每段人生都该有尊严的回声。

此致
以生命温暖生命的晨昏
与你们共绘星河的人

                                  文法学院

                                 2025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