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木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认识实习》课程纪实: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日期:2025-11-20

点击:328

年轻的手将一支支菊花轻靠在黑色的“哭墙”前,纯洁的花朵与冰冷的石墙形成无声对话。

《认识实习》是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近日,土木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2301班45名学子,在张黎、王利凯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远赴江南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与南京,开展了一场为期数日、内容丰富、收获颇丰的《认识实习》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了一堂特殊的“行走的思政课”。同学们将课堂搬到这片铭记国殇的土地,通过专业视角解读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语言。

这堂特殊的“行走的思政课”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专业与育人的重要桥梁。

遇难者名单墙前,学生们举行了简短的献花仪式。他们手持菊花,依次上前,将鲜花轻放在刻满遇难者名字的黑色花岗岩墙前。

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广场上,高达十一米的《家破人亡》雕塑静静矗立。这座雕塑以及广场上数座展现受难百姓形象的雕塑,成为学生们理解纪念性景观设计的起点。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们不仅关注历史事实本身,更从专业角度审视这座纪念馆如何通过景观语言叙述历史、传递情感。

在史料陈列厅,同学们观察到展览如何综合运用史料、文物、建筑、雕塑等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这一惨案的史料。这种多维度的展示手法为学生们提供了纪念性空间设计的范本。

“纪念馆不仅是一处历史见证地,也是景观设计的典范之作”。一位学生在参观后感慨,“景观设计不仅是创造美,更可以成为历史的诉说者。”

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这堂特殊的思政课让他们意识到,未来的设计工作不仅关乎技术与艺术,更承载着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承。

纪念馆出口处,巨大的和平纪念碑静静矗立,无声地警示着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穿过纪念馆的展区,走向和平公园时,学生们的神情已与入场时不同——少了几分懵懂,多了几分沉思。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专业责任与社会担当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