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论坛】“知行合一”做新时代的先锋
日期:2018-07-12
点击:21406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矛盾激化和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为《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奠定了基础,《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它吸收和创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上的伟大革命,这一创举,不仅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我想百年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这一思想一步步促使一个饱受列强欺辱的国家正在走向国家富强,促使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产生,促使着亿万人民学习这一思想。他们更不会想到共产主义在中国这个饱受战火洗礼的大地上,得到了真正的实践和检验,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着中国走过了受尽屈辱的抗日战争,带领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
1848年在德国,马克思主义诞生了,可是这个时候的中国却饱受战火的摧残,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19世纪5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主权和领土,太平天国运动激化了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打击了清政府,直到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1919年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才真正打开中国的大门,正是由于李大钊这些老一辈革命者的不断进取,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才有了一批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的共产主义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谭嗣同曾经说过各国变法,无不有流血牺牲者,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同始。正是由于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人才有了共产主义的花朵盛开在中国的大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并不是一路平坦的,这条道路经过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摸索,才有了今天强大的中国,正是因为我们坚定不移的走马克思主义道路,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去学习马克思,实践马克思,才能更好的推动祖国的发展,才能使我们这一代青年成为更具有思想和抱负的新一代共产党人。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而少年人常思将来,所以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要看青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身为一个大学生,首先我们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身边的实践中感悟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我们要胸怀理想,要像习总书记希望的那样,要励志立鸿鹄志,我们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用马克思的思想来武装自己,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让自己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而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践行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勤学实干,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而努力奋斗。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真实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他内在有信念、外在有担当,不忘奋斗的初心,牢记青春使命。在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全体党员去学习的,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我相信,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既是国家的象征,我们要"知行合一"做时代的先锋,今日之中国以不同于昔日之中国,今日之中国屹立于世界的舞台中央,今日之中国无处不彰显着自己的自信,而今日之中国的青年也应该如此,世界各处无不有我华夏儿女,所以我们要在奋斗中释放青春的激情,追逐青春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而马克思主义具有永恒的精神光辉,思想力量,实践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进程中,日益展现出强大的真理魅力,实践魅力,人格魅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当代青年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自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信仰者,自觉践行者,坚定捍卫者,传承者。
最后我想用我们学校的校训来诠释新时代高校青年党员应该如何做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胸怀祖国,修身齐家平天下,放眼世界,勤学苦练铸人生。
文:石油化工学院 能源化学工程1501班 高虎
【责任编辑】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