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日期:2025-11-06
点击:1012
姜浩于2016年9月考入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业上,他对专业核心课程抱有浓厚兴趣,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曾于2018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西北赛区一等奖,钻研深入且成果突出,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同时,他深爱着新疆的大美河山,这份对边疆的向往与专业关注相融合,为日后扎根新疆埋下了深刻的思想伏笔。同时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业与实践中双向发力,展现出扎实的综合素养,校园实践中,他主动承担多项责任,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期间,分管宣传部与勤工俭学中心工作,前者统筹活动宣传策划与稿件撰写,锤炼了他的文字表达与创意策划能力,后者负责学生勤工俭学岗位的统筹协调,培养了他的服务意识与组织管理能力。此外,他还兼任大一新生班主任,耐心引导新生适应校园生活、规划学业方向,以细致的关怀与担当赢得了师生认可。
毕业之际,怀揣着对边疆的热爱与建设祖国的初心,他毅然选择奔赴西北边陲,加入中铁二十一局一公司,正式开启了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奋斗生涯。
二、空港传奇:沙漠腹地的“速度与激情”
(一)攻克地质难题,缔造工程奇迹
2020年10月,姜浩以见习生身份加入中铁二十一局一公司阿拉尔民用机场项目非民航专业工程项目经理部。该机场是国内首个建在塔里木河流域沙漠湿陷性地质上的机场,湿陷性黄土遇水易塌陷的特性,给地基处理、场道施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白天扎进施工现场,跟着技术人员学习沙漠地质条件下的桩基施工、土方压实工艺;晚上翻阅文献、研究类似工程案例,协助总工程师整理出了《沙漠湿陷性地质机场施工技术要点手册》,为项目施工提供了实操指南。项目于2021年3月如期动工,10月场道工程竣工预验收圆满完成,首次飞行校飞成功;12月非民航专业工程竣工验收通过;2022年6月正式交付使用方投入运营。这项工程创造了迄今为止国内同类型机场建设项目中工程建设速度第一、项目完成速度第二的佳绩,被业内称为“沙漠里的基建奇迹”,为第一师阿拉尔市的交通枢纽建设翻开了崭新一页。
(二)党建引领聚合力,宣传赋能树品牌
任职期间,姜浩深刻认识到“党建是工程建设的红色引擎”。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配合公司党委,在第一师阿拉尔市策划开展“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共建兵城红都”主题党日“九个一”学习实践活动。活动覆盖项目全体党员及当地共建单位,累计参与人数超200人次。同时,他主动承担项目宣传工作,搭建“传统媒体+新媒体”宣传矩阵,向股份公司微信、微博,集团公司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累计报送素材200余条,阅读量超500万次,远超公司下达的宣传指标;撰写的《阿拉尔塔里木机场通航》稿件,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疆日报、兵团日报等10余家权威媒体转载,让阿拉尔塔里木机场的“中国速度”传遍全国。在他的推动下,项目党建工作、宣传工作连续两年在中铁二十一局一公司排名前三甲,成为工程领域“党建促生产、宣传树品牌”的典范。
(三)民生小事见担当,资源整合暖人心
为保障现场施工生产运行,姜浩充分发挥综合部的协调职能,从职工生活细节入手解决实际难题。他了解到项目驻地离施工现场较远,职工出行不便,便主动对接阿拉尔市共享单车管理部门,多次上门沟通协商,最终促成项目部与共享电动车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最优惠的政策,项目驻地设立了第一批25辆共享电动车站点。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职工日常通勤的需求,更在紧急情况下为施工现场输送材料、调配人员提供了便利,实现了“保障生产+服务生活”的双重价值,被职工亲切称为“接地气的暖心工程”。
三、抗疫先锋:传染病基地的“红色堡垒”
2022年7月,姜浩调任中铁二十一局一公司阿拉尔工程有限公司兵团南疆传染病救治基地EPC项目经理部综合部部长。彼时,新冠疫情反复冲击新疆,项目面临工期紧、人员材料进场难、疫情防控压力大等多重考验。
(一)防疫生产两手抓,筑牢安全“防护网”
面对挑战,姜浩主动担当,牵头制定《项目疫情防控专项方案》《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建立“网格化+实名制”防控体系,将项目按照施工班组划分为8个防疫网格,明确每个网格的责任人和防控措施。他严格执行“闭环管理”要求,协调属地社区核酸检测人员“进工地”,实现项目职工、劳务人员每日核酸检测“零跑腿”;同时对接政府交通部门,为施工材料和日常生活保障车辆办理“绿色通行证”,保障混凝土、钢材和生活物资等不间断供应。同时,他通过线上会议、心理疏导讲座等形式,引导广大职工消除恐慌情绪,增强防控意识。此外,他还组织项目职工参与方舱设施安装、隔离点改建等应急任务,累计完成3个方舱病区、150余间隔离房的抢建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援地方防疫,其防疫工作得到阿拉尔市政府及属地相关部门的书面表扬。
(二)党建文化融生产,智慧展厅塑品牌
姜浩深知“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他创新提出“党建+安全+质量+进度”的融合管理模式。在项目驻地打造了中国铁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企业文化展示墙,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呈现双方在边疆建设中的历史渊源与合作成果,该展示墙成为师市政府领导考察的“必看打卡点”,先后接待参观团30余批次。智慧党建展厅整合了VR安全体验、党史学习、项目成果展示等功能模块,在这里,他多次组织政府各部门、属地企业开展“党建联建”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沉浸式学党史+VR安全实训”的创新形式,让党建学习更具吸引力。仅2023年,展厅就开展各类活动50余场,参与人数超2000人次。同时,他将VR安全体验纳入项目日常培训,组织项目职工、现场劳务人员分批次进行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场景模拟,累计培训超1000人次,有效提升了全员安全意识,实现项目建设全过程“安全质量零事故”,为公司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树立了“重安全、强质量、讲诚信”的企业形象。
(三)经营承揽创佳绩,市场开拓谱新篇
在做好综合管理工作的同时,姜浩积极配合公司经营部门开展市场开拓。他利用在项目建设中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的良好关系,主动收集项目信息、对接合作资源,先后参与重点项目的投标策划与商务谈判。最终助力公司完成承揽项目7亿元,为企业在南疆区域的市场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薪火相传:从职场新人到管理骨干的成长之路
从2020年10月的见习生,2022年7月的综合部部长,再到2024年4月的阿拉尔工程公司党政综合部副部长,直至2024年12月的区域经营总部战新产业部部员、2025年5月的乌鲁木齐指挥部经营人员,姜浩的每一次岗位调整,都是一次能力的跃迁与责任的升级。在机场项目,他从学习工程技术入手,逐步掌握综合协调、宣传策划、党建管理等技能;在传染病医院项目,他在疫情防控的大考中锤炼了应急管理、资源整合、经营开拓的能力;进入区域经营总部后,他又快速学习市场分析、商务谈判、产业规划等新知识。他的成长轨迹,是新时代工程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生动写照。他常说:“边疆的每一寸土地都需要建设者,我们多啃一块‘硬骨头’,边疆就多一份发展的底气。”这种扎根边疆、矢志奋斗的精神,源自他在校期间的理想淬炼,更源自他对工程事业的赤诚热爱。
五、榜样力量:对母校学子的寄语与启示
作为我校优秀校友,姜浩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做到三点:一是学思践悟,打牢专业根基,在校园里珍惜学习时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二是胸怀家国,树立远大理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在艰苦环境中实现人生价值;三是勇于担当,锤炼过硬本领,在工作中不怕困难、善于创新,以实干实绩诠释青春担当。
他的事迹,是我校“明德善思、求实敏行”校训践行的鲜活成果,更是无数扎根边疆、奉献基建的学子缩影。从沙漠机场到传染病医院,从党建宣传到市场经营,姜浩以匠心筑精品工程,以红心绘就边疆发展蓝图,用青春与汗水书写了新时代工程人的使命与荣光,为母校增光,为行业添彩,更为祖国边疆建设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从塔里木河畔的沙漠机场到南疆抗疫前线的传染病救治基地,从综合行政的“大管家”到经营战线的“新战士”,在中铁二十一局一公司的近五年时光,是我职业人生中最厚重的一笔。这段征程里,我见过沙漠腹地的第一缕晨光,守过疫情封控下的施工现场,在党建宣传的字里行间传递铁建温度,在经营承揽的征程中探索市场边界。每一步脚印,都镌刻着成长的阵痛与喜悦,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企业平台的滋养与团队的力量。
一、沙漠起新城:在国内首个沙漠湿陷性地质机场书写“铁建速度”
2020年10月,我以实习生的身份踏入阿拉尔民用机场项目,彼时的沙漠腹地,除了呼啸的风沙,只有桩机的轰鸣。这个国内首个建在塔里木河流域沙漠湿陷性地质上的机场,从立项起就注定是一场“硬仗”。
工程攻坚的日与夜,让我读懂了“铁建人”的坚守。沙漠湿陷性地质如同“豆腐块”,桩基施工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看着技术团队蹲守现场,在图纸上反复演算桩基深度,我从最初的“打杂小哥”开始主动学习工程术语,把“强夯”“砂砾石桩”这些专业词汇记满笔记本。2021年3月动工,10月场道工程竣工预验收,12月非民航专业工程竣工验收,2022年6月交付使用,“工程建设速度国内同类型第一、项目完成速度第二”的佳绩背后,是无数铁建人“白+黑”“5+2”的拼搏。我曾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夜里,跟着前辈去现场检查保温措施,也曾在烈日暴晒的跑道上,协助整理工程验收资料,那些汗水浸透工装的日子,让我对“基建狂魔”的称号有了切肤的理解。
同时,党建宣传的光与热,让我学会了用文字传递力量。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我们在第一师阿拉尔市策划了公司“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共建兵城红都”主题党日“九个一”学习实践活动。从方案策划到落地执行,我跟着党建前辈跑遍了当地红色场馆,在历史文献里挖掘铁建与兵团的渊源。当我们的《我的熊爸爸》微视频登上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当《阿拉尔塔里木机场通航》的稿件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刊登时,我突然明白,宣传不是简单的素材堆砌,而是把铁建人的故事变成能打动人心的精神火种。那两年,我们的党建工作、宣传工作连续排名公司前三甲,每一次新媒体素材的报送、每一场主题活动的组织,都让我从宣传“门外汉”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笔杆子”。
属地融合的情与暖,让我领悟了“建证幸福”的真谛。为解决项目部职工和施工人员的出行难题,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阿拉尔市共享单车管理部门,一次次沟通、一遍遍修改合作方案,终于促成25辆共享电动车站点落户项目部。看着同事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工地与驻地之间,我突然懂得,基建工程不止是钢筋水泥的堆叠,更是连接民生与发展的纽带。这份“让工程有温度”的觉悟,成了我后来每个项目的行动准则。
二、疫线筑堡垒:在南疆传染病救治基地诠释“铁建担当”
2022年7月,我调任南疆传染病救治基地EPC项目经理部担任综合部部长。彼时新冠疫情反复,项目工期紧、人员材料进场难,“防疫+生产”的双重压力如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疫情防控的刚与柔,让我学会了“弹钢琴”式统筹。为实现封闭式管理,我带着综合部团队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每天对接属地社区,协调核酸检测进工地,保障生活物资与施工材料车辆“点对点”接送。记得有一次,材料车因防疫卡点延误,为了不影响工期,我凌晨三点还在跟社区、交通部门沟通通行证明,直到材料车顺利进场才松了口气。那些天,我们一边安抚职工的恐慌情绪,一边组织大家参与方舱设施安装、隔离点改建,没人喊苦喊累。当属地政府发来表扬信,当劳务人员握着我的手说“你们让我们在工地也能安心赚钱”时,我明白,铁建人的担当,是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细微处的人文关怀。
党建赋能的深与实,让我见证了文化聚力的力量。我们打造了中国铁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企业文化展示墙,把兵团精神与铁建文化熔铸在一起。师市政府领导多次带队考察,智慧党建展厅里,我们和政府部门、属地企业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用VR安全体验让职工、劳务人员“沉浸式”学安全。这些举措不仅让现场实现“安全质量零事故”,更让公司在当地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我站在企业文化展示墙前,看着前辈们的奋斗故事与我们这代人的攻坚历程交相辉映,突然懂得,党建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能转化为生产力、凝聚力的“红色引擎”。
经营承揽的破与立,让我打开了市场思维的新窗口。在做好综合管理的同时,我主动参与经营工作,配合公司完成7亿元项目承揽。从跟着经营部前辈跑市场、做调研,到自己学着分析地方政策、梳理资源脉络,我逐渐明白,经营不是“坐商”而是“行商”,要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找到企业的价值坐标。南疆传染病救治基地的建设,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公司扎根新疆、拓展市场的“名片”,这份认知,为我后来转入经营战线埋下了伏笔。
三、跨界成长路:在多元历练中实现职业蜕变
从阿拉尔机场项目的实习生,到综合部部长,再到阿拉尔工程公司党政综合部副部长,直至如今区域经营总部乌鲁木齐指挥部的经营人员,每一次岗位调整都是一次“破茧”。
在综合行政领域,我从“收发文、报数据”的基础工作,成长为能统筹部门、协调内外的“大管家”。机场项目的宣传让我掌握了新媒体运营、品牌策划的技能;传染病医院项目的疫情防控让我练就了应急管理、资源协调的硬本领。这些看似琐碎的行政工作,实则是锻炼全局思维、细节把控能力的“训练场”。
在党建宣传领域,我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策划”,学会了用故事讲好企业品牌,用文化凝聚团队力量。《我的熊爸爸》微视频的出圈、多篇重磅稿件的刊发,让我明白,宣传的核心是“共情”,要在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汇点上找共鸣。
在经营领域,我从“门外汉”到“参与者”,逐渐建立起市场意识、客户思维。从工程建设到经营承揽,看似跨界,实则相通,他们都需要以专业能力为底气,以服务意识为纽带,在创造价值中实现共赢。
这五年,我收获的不仅是职务的晋升,更是能力的多维成长,从沟通协调到项目管理,从文字表达到市场分析,从单一岗位的“专才”到综合领域的“通才”。更重要的是,我在铁建精神的浸润中,逐渐树立起“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职业信仰。
四、职场生存:于“博弈”间搭建成长生态
职场生存的核心,从来不止于能力的较量,它既是检验专业实力的竞技场,更是需要用心经营人际关系、灵活整合资源的“生态场”。在这里,想要构建可持续的成长路径,“向上链接”与“向下扎根”缺一不可。
向上链接,是主动靠近行业前辈、核心团队,借由他们的视野获取稀缺机会,从优质经验中汲取成长养分;向下扎根,则是沉下心夯实专业基础,在日常工作中积累口碑,让每一次任务交付都成为自身能力的“活名片”。很多人误以为职场是“单打独斗”的战场,实则不然。真正的职场成长,是“生态共荣”的过程,同事间的协作能突破个人能力边界,跨部门的联动可盘活闲置资源,甚至一次真诚的互助,都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伏笔。
一个良性的职业网络,就像为成长安装了“输血管”,能持续输送关键信息、潜在机会与支持力量,让你在瓶颈期有人引路,在上升期有人认可。正如张作霖所说“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职场中的关系经营并非投机取巧,而是理解生态规则后的理性选择,它与专业能力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稳定且有活力的职业成长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