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亚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因此所有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在“历史纵深”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其次要在“全球竞合”中彰显制度优势;最终要在“知行合一”中锻造时代新人,构建“理论研习—技术攻关—社会服务”的螺旋式育人闭环。
通过此次集体备课会,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方向,将以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更创新的教学手段,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
聚焦全国两会
连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并结合各自岗位和担负课程展开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开展教学工作,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把两会精神,及时传达给青年学生。
01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鹏
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其核心在于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育人体系。通过“理论武装+实践育人+网络育人”三维融合的“大思政课”体系,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云课堂”等创新手段融入教学,使百年大党精神谱系实现“可触可感”。在“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特殊使命,正如李强总理强调的“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思政课需以“四个自信”为价值主线,通过“高质量发展”案例对比(如中美科技竞争格局)、民生政策分析(如城乡居民养老金提升)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02 教师任忠明
“两会”强调了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这使我认识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新时代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学生面临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和价值观的挑战。我们思政教师要通过深入剖析两会的主题和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公德,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会期间涌现出众多鲜活的案例,如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民生改善项目介绍等。这些案例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例如,在讲解创新发展理念时,我可以引入两会中提到的我国在某一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创新思维、创新机制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因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效果。
03 教师单万礼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方面,政府强调了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行动计划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我们要紧紧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热点话题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真正把道理讲进学生心里。如何讲?讲热点、讲故事、讲案例,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谨记教育的根本任务,坚守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助力实现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的目标。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哪些是教育不能丢掉的“最基本的”?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思考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活”起来,要组织引导青年学生拥抱祖国大好河山,走进城乡基层一线,切身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把思政小课堂进一步融入社会大课堂。做好网络育人要有新方法,加大优质内容供给,努力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情做得有意义。
04 教师侯连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和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制度和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携手共创民族复兴伟业。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3月7日说的这句话,迅速登上了网友热搜榜,并引来两岸民众大量转发。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过去不是,今后更绝无可能,这是两岸主流民意的共识。要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05 教师马蓉
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今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5年)》印发,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纲要》确立了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要目标。“第一步”是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第二步”是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这就要求我们在实干过程中,必须把谋划实施《纲要》作为主线,想在前头,赶在前头,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06 教师许文瑾
2025年全国两会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与“十五五”规划的衔接节点,其热议话题不仅承载着当下的民生关切与发展方向,更与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大变革一脉相承。将这些热点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既能深化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又能通过“以史鉴今”增强现实问题的思辨能力。两会中,“中国智造”成为热词,雷军、周云杰等代表强调科技创新对制造业升级的核心作用。这一议题可回溯至近现代史中的“实业救国”运动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例如,晚清洋务运动试图通过技术引进实现自强,但因体制局限未能成功;而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则为今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突破奠定了基础。课堂中可通过对比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自主化路径,揭示科技创新与国家命运的关系。通过两会热点与近现代史的融合教学,学生得以跳出“静态知识”的框架,理解历史并非“过去的尘埃”,而是“现实的基因”。例如,“反内卷”政策与1950年代“综合平衡”经济思想的对比,可揭示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的边界与创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课程的现实感染力,更培养学生在历史纵深中研判未来趋势的能力。
07 教师朱莹
两会期间,人工智能(AI)无疑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从安全治理到人才培养,代表委员们围绕AI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不仅反映了AI技术的飞速发展,更让我们看到了它在未来社会中的巨大潜力和深远影响。从制造业到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AI正在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AI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特别是在跨境电商、智能制造等领域,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对AI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我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科技企业的创新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AI技术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开启一个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