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招生动态

教育部:发展综合高中 缓解职普分流焦虑

2023/10/13308

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促进优质特色发展中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积极发展综合高中”

综合高中再次被提及!

 

      

“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主要解决普通高中多样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水平不高以及群众职普分流焦虑问题。”8月30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介绍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有关情况。

 

有关部门拟开展的行动包括: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增加学位供给;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等方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推进职普融通;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等。
在这些行动中,最受舆论关注的,就是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这回应了近年来家长和社会舆论要求提高普高录取率,让更多初中毕业生读上高中的诉求。但是,单纯提高普高录取率,并不足以缓解家长的职普分流焦虑。要从根本上缓解这种焦虑,必须切实按照新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质量,推进普职融通。
对于普职分流,不少自媒体炒作的是“普职相当”“一半初中毕业生进不了普高”。实际上,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中阶段的普职比,并不是1∶1,而是接近7∶3。就是如此,部分家长对普职比仍旧不满。

 

显然,只要“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这一问题不扭转,就是把普职比提高到8∶2甚至更高,普职分流焦虑仍会存在。假设初中毕业生100%都能进入普高,也未必能让所有人满意,反而可能导致基础教育过度竞争。
 
提高普高录取率或能缓解教育焦虑,但必须配合其他措施。教育部此次明确提到“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推进职普融通”。发展综合高中,推进高中多样化办学,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其意义比扩大普高招生规模更为深远。
要推进普职融通,实现职普协调发展,建设综合高中是可行的办法。所谓综合高中,就是将普高学术课程与中职技职课程融为一体的高中,综合高中既开设学术课程,又开设技职课程,实行学分制教学,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术课程与技职课程。在高中毕业后,学生可根据选修课程情况,与自身的学业、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参加普通高考或职教高考。
我国于2022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这为建设综合高中创造了条件。所有选择职业教育、技职课程的学生,应拥有和普通学生平等的升学、就业与发展机会,要建设与普通高考完全平等的职教高考制度。
社会应当形成共识:只有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质量,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成才选择,打造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形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为什么要发展综合高中?
     当前,我国优质高中总量供给不足,多样化发展不充分,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满足广大家长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如何处理好普职协调发展的关系,缓解好广大家长对普职分流的焦虑,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定义为与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在义务教育后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为综合高中的发展创造了法律条件。
推进普职融通,实现职普协调发展,建设综合高中是有效的办法。综合高中将普通高中课程与中职技能课程融为一体,由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毕业后,学生可根据选修课程情况、自身学业水平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参加普通高考或职教高考或直接就业。其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综合高中,能有效解决职普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避免片面强调普职比的问题。
二、发展综合高中,将普通教育资源和职业资源充分整合,高效利用,解决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三、发展综合高中,能扩大优质高中总量,满足家长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缓解广大家长对职普分流的焦虑。
四、发展综合高中,能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发展,多样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
五、发展综合高中,使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更充分,全面提高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六、发展综合高中,学生毕业选择渠道更宽泛,普通高考、职业高考和直接就业三通道。

 

总之,发展综合高中,推进高中多样化办学,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成才选择,打造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形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意义重大,需要引起各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