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诵读红色家书 赓续红色血脉 ——银川能源学院读书沙龙活动构建新时代青年精神成长课堂

日期:2025-09-24

点击:539

近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由银川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知行社承办的"诵读红色家书·赓续红色血脉"读书沙龙活动在图书馆VR活动室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张学举、执行校长谷朝众等领导与师生齐聚一堂,通过跨越时空的红色家书对话,将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种传递给新时代青年,构建起一堂沉浸式的"精神成长课堂"。

以家书为媒:搭建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桥梁

活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核心目标,精选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家书,通过"诵读+解读+实践"的立体模式,让红色基因从文字转化为青年可感知的精神力量。

抗战烽火中的赤诚担当:杨蓓老师诵读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的《与战友书》,"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的呐喊,将80年前将士们"为民族争生存"的决绝信仰注入当下,成为激励青年直面挑战的精神图腾;

英雄母亲的家国抉择:马艳同学分享赵一曼《致宁儿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深情嘱托,展现了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柔软与坚毅,让在场学子深刻理解"家国大义"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自觉;

新时代的使命传承:王欣悦同学讲述黄大年与家人的"双向奔赴",诠释了"科学家有祖国"的赤子情怀;赵启越同学分享抗疫时期孩童写给母亲的家书,则让平凡人在危难中的坚守与担当跃然眼前。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攻坚克难的新时代,四封家书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密码。

以实践为基:让红色精神照进青春征程

活动现场,师生访谈与青年家书创作环节将理论感悟转化为实践思考。王瑾老师与黄佳怡同学的访谈揭开红色精神的当代注脚,而同学们撰写的家书则以"00后"视角诠释了"新时代如何传承红色血脉"——无论是奔赴乡村支教的讲台,还是疫情中穿上志愿马甲的逆行,都成为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

执行校长谷朝众以亲身经历诠释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1979年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前,他在写给姐姐的家书中嘱托:"如果我回不来,请不要告诉父母,请你照顾好父母。"这封浸染着战火与深情的家书,与张自忠、赵一曼的家书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他强调:"红色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力量。当同学们主动走向基层、扎根一线,就是在续写新时代的红色家书。"

校党委书记张学举将活动意义升华为青年成长的价值坐标。他指出,谷校长的家书与革命先烈的家书一脉相承,共同诠释了"舍小我为大我"的生命境界。他寄语学子:"读书沙龙不仅是读文字,更是读精神、读担当。希望同学们以书为镜,在'好读书、读好书'中涵养'有温度、懂技能、厚情怀、会思考'的品格,让红色精神成为人生马拉松中的精神燃料。"

以传承为任:书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活动尾声,谷朝众校长以黄文秀扎根贫困山区的事迹为例,勉励师生:"红色传承不在口号中,而在脚窝里。当我们教育后代'敢于吃苦',当我们选择'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是让红色精神落地生根。"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读书沙龙,更是一次精神的接力。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家书为媒,把"爱国""担当""奉献"等红色基因转化为实际行动:有的计划组建"红色家书宣讲团"走进中小学,有的立志投身西部建设,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红色血脉的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当80年前的抗战家书与新时代青年的誓言相遇,当将军的决绝、母亲的柔情与学子的担当交织,这场读书沙龙已然超越了活动本身,成为银川能源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