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日期:2024-11-21
点击:5851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趁机对陕甘宁边区进行断供、断邮、断捐的经济封锁,严格限制与边区有关的货物往来。一时间,边区陷入“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困难境地。为渡过难关,边区政府和人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同时,及时调整贸易政策,主动拓展内外商贸交流,给边区经济带来了蓬勃生机。
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经济困难刚显露时,中共中央就号召根据地居民开展生产运动。皖南事变前,军民的全部需求,除部分自给外,不足部分主要向边区外采购。皖南事变后,边区外援几乎断绝,军民供给极端困难。在毛泽东“自己动手”的号召下,各机关、学校和部队除开荒种地外,也开始发展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的商业贸易。虽然由此解决了部分经费问题,但随之也出现了各自为政、互相竞争等不良倾向。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强调经济工作要集中统一领导,“使政策和制度能贯彻到底”,明确发展经济要“公私兼顾”。1943年2月,边区政府成立物资局,由其负责“统一管理边区出入口贸易、物资、物价”,并将此前各自独立的盐业公司、土产公司、光华商店等大型公营商业机构划归物资局管理,通过一系列办法,边区对外贸易的组织性和时效性不断增强,为保证供给提供了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