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25届优秀毕业生——彭娟娟

日期:2025-11-06

点击:778

    彭娟娟,中共党员,银川能源学院文法学院秘书2102班学生,在校期间曾担任校融媒体中心编辑部副部长、班级班长及文法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等多项职务,以全面发展的表现彰显优秀校友风采 。

    在学业上,彭娟娟始终保持顶尖水平,连续三年斩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并先后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单项奖学金、学年一等奖学金、学年二等奖学金等多项学业类奖励 。

    同时,她凭借综合表现收获多项荣誉称号,包括“学习之星”“诚信之星”“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感恩标兵”“优秀学生社团积极分子”等,全面展现了在学习、品德、工作等多维度的突出能力 。

    在全国大学生商务谈判大赛中,彭娟娟作为核心成员组成“爱会消失对不对队”,经过多轮比拼最终荣获二等奖,为学校和学院赢得荣誉。此外,她还带领团队在“防电信诈骗知识竞赛”中夺得团体冠军,展现出扎实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作为学生骨干,彭娟娟在2024级新生见面会暨专业教育大会上以老生代表身份发言,倡导新生“在新时代浪潮中坚持自己的航向,大胆勇敢追求梦想”,用自身经历为学弟学妹传递成长力量。 

    在学生党支部和班级管理中,她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协调统筹各项工作,成为师生认可的优秀学生带头人 。

                                              就业感言

初到支教地时,我以为自己是来“给予”的——带着书本和知识,想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可支教结束回望,才发现是孩子们用最纯粹的眼神和笑容,教会了我“教育”的真正含义:它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奔赴与成长。

    当看到曾害羞到不敢抬头的孩子,能站在讲台分享自己的“航天梦”,我忽然明白,支教不是一场短暂的热血奔赴,而是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向上”的种子,哪怕当下微弱,未来也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这段经历早已刻进我的人生,让我永远记得: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支教经验分享:

    1.放下“优越感”,先做“倾听者”

    不要带着“我来拯救他们”的预设,而是先走进孩子的生活。比如利用课后时间和他们一起割猪草、聊家里的趣事,了解他们害怕什么、向往什么。只有真正懂他们,讲的知识、说的道理,才会走进他们心里。

    2.用“本土化”方法,让知识“活”起来

    山区孩子的认知大多源于生活,别硬搬课本里的城市案例。教“测量”时,带他们用竹竿量树高、用脚步量操场;讲“作文”时,先让他们写“给大山的一封信”。把知识和他们熟悉的事物结合,学习才会从“任务”变成“乐趣”。

    3.留“可持续”的影响,而非“短暂的热闹”

    支教不是“完成任务”,要给当地留下能延续的东西。比如帮学校整理一套适合孩子的阅读书单,培养几个能带领同学读书的“小书长”;或者教当地老师一些简单的课堂互动技巧,比单纯给孩子上几节课更有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