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日期:2025-11-06
点击:645
马江梅,女,回族,2001年4月出生,宁夏西吉人,中共党员,银川能源学院信息传媒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101班校友。在校时,她以思想为舵、学习为帆、实践为桨,在青春赛道奋力奔跑;步入社会后,她延续这份热忱与担当,深耕基层服务领域,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价值,成为母校育人成果的生动缩影。
(一)思想扎根信仰,初心如磐向阳
自入学起,她便以高标准锤炼党性修养,第一时间提交入党申请书,通过系统的党史学习筑牢思想根基,顺利取得党课结业证书,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她始终将“忠诚干净担当”作为行为准则,在班级团支书岗位上履职尽责:主动配合辅导员推进班级工作,积极为班风建设建言献策,耐心协调同学需求,用真诚与责任凝聚集体力量,赢得师生一致认可。
(二)学业精进不怠,求索永无止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她的学习信条。她在闲余时间不断进行学习,完成对其他证书的考核学习。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第四届“铸剑杯”国防科技类一等奖;大学生网络安全竞赛获得三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获得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优秀奖”;“文明大学生”称号;“优秀学生社团干部”称号;“优秀实习生”称号;“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优秀社团干部”等荣誉称号。践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互助精神。凭借不懈努力,她的学业成绩稳步提升,平均成绩达80.41分,德育成绩斩获满分,从大一的班级第十四名跃升至第八名。同时,她深知“技多不压身”,利用课余时间取得普通话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等,以持续学习拓宽成长边界。
(三)实践赋能成长,创新彰显活力
在实践与创新领域,马江梅同样表现突出。作为清蓝轩文学社副社长,她牵头组织文学交流活动,搭建师生文化沟通平台;联合同学在创新创业学院创立“艺菲工作室”,携项目参与比赛斩获二等奖;组建专业团队开发跑步App小程序,将信息管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顺利完成项目结题。此外,她加入微光社团投身志愿服务,先后参与“书香浓情,志愿同行”“学雷锋清扫”“第十二届绿植领养”等活动,还主动参与无偿献血,用行动传递青年温度。
(四)生活朴素自强,规划明晰前行
生活中的她始终保持朴素作风,通过学校早餐店勤工俭学补贴开支,却从未降低对生活的热忱。她重视身心健康,积极组织班级团建、观看篮球赛,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信条锤炼体魄;对未来有着清晰规划,每一步成长都扎实有序,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步入社会:以基层服务续写青春担当
毕业后,她将在校培养的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融入社会服务,聚焦兴庆区基层需求,积极参与多项重点活动,用行动践行“服务社会”的初心:2025年9月11日,前往兴庆区满春消防站,参与消防安全宣传与基层应急保障工作,助力筑牢辖区安全防线;2025年9月13日,在兴庆区敬德夜市开展便民服务,协助维护市场秩序,为市民提供咨询引导,提升夜市服务质量;2025年9月24日,参与“学急救技能,为兴庆平安‘护航’——兴庆区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系统学习急救知识并协助培训组织工作,推动应急技能普及;2025年10月16日,在幸福社区开展“金晖助老”主题示范志愿服务,为社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陪伴交流等服务,用温情关怀老年群体;2025年10月20日,加入青年夜校融媒体中心,参与课程宣传、素材整理等工作,助力青年夜校文化传播与品牌建设;2025年10月22日,在兴庆区中心参与基层治理相关辅助工作,协助整理民生需求信息,为政策落地提供数据支持。
从校园到社会,她始终以“笃行”为底色,在思想淬炼、学业深耕、实践探索与社会服务中不断成长。上述这段话,是她对青春的宣言,亦是一个新时代青年的赤诚发声!

作为一名投身西部计划的一名团干,近几个月的基层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青春的价值,在于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细做实,在于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连接青年。从更新企业“两个覆盖”表到组织“青马工程”培训,从策划青年夜校活动到对接青年需求,每一项工作都像一颗螺丝钉,看似微小,却共同支撑着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助力发展的大框架。在此,我想分享这段经历中的收获与思考,也想借此与更多同路人分享心得。
初接企业“两个覆盖”表更新工作时,我曾以为这只是简单的数据录入,直到走进辖区企业才发现其中的复杂性。为了精准掌握企业党组织与团组织建设情况,我需要逐家走访小微企业、工业园区,既要核对企业经营地址、职工人数等基础信息,也要了解青年员工的思想动态与组织需求。有次在走访一家科技公司时,负责人起初对团组织建设有些排斥甚至是拒绝沟通,我便查询相关企业的拒建原因,多次走访,耐心倾听,解决需求主打一个“脸皮厚”,最终,这家公司不仅完善了团组织架构,还推荐了3名青年团员参与后续“青马工程”培训。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数据更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线下走心”——只有摸清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让团组织的服务精准落地,让“两个覆盖”真正从“否”向“是”转变。
第一次独立统筹青马工程培训班时,我既带着“想把事做好”的期待,也藏着“怕出纰漏”的忐忑。从前期筹备到落地执行,这段经历像一堂生动的“基层实践课”,让我对“如何做好青年工作”有了全新的认知。中间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培训中的“临场考验”更让我学会灵活应变。结班后复盘,我在笔记本把所犯的错误整理成“避坑清单”:课前统计人数;讲师对接需再三确认,确保到场;物资准备要“多一份”,比如备用主持词,讲话稿等;甚至提前了解天气、停车位等“小事”,都纳入了后续工作的注意事项。更重要的是,我读懂了“青年工作”的核心——不是把流程走顺,而是让学员真正有收获。就像有学员说“这次培训没白来,知道了怎么把‘青马精神’用到社区服务里”,这句话比任何完美的流程都让我有成就感。第一次组织青马班,没有“一帆风顺”,却满是“值得”。那些遇到的问题,不是“绊脚石”,而是帮我找准方向的“指南针”。未来再做青年工作,我会带着这些经验,更沉稳地应对挑战,更用心地贴近青年,让每一场活动都能真正走进他们心里。
回望这段西部计划之旅,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满是脚踏实地的感动。更新“两个覆盖”表教会我“精准”,组织“青马工程”让我懂得“赋能”,运营青年夜校让我学会“倾听”。作为基层团干,我们或许只是西部发展浪潮中的“一滴水”,但只要我们始终把青年的需求放在心上,把工作的细节抓在手上,就能汇聚成推动青年成长、助力西部发展的“一股劲”。未来,我会继续以青春之名,扎根基层、服务青年,在西部的沃土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担当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