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22届优秀毕业生——丁圆圆

日期:2025-11-06

点击:898

  丁圆圆,银川能源学院2022届毕业生,同年加入宁夏“三支一扶”计划,赴海原县七营镇开展扶贫工作。她扎根基层三年,依托闽宁帮扶资源引进优质贝贝南瓜品种,以“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种植500余亩;建成“巾帼扶贫车间”,带动18名留守妇女月均增收3500元;筹建“金瓜书屋”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帮扶独居老人。服务期满后,她放弃城市工作留任当地,持续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是七营镇产业扶贫与民生服务的优秀践行者。

2022年秋,银川能源学院文法学院毕业的丁圆圆,带着对乡土的热忱加入“三支一扶”计划,奔赴海原县七营镇担任扶贫专干。初到七营镇,她发现这里虽有适宜的气候土壤,村民却多守着传统作物“看天吃饭”,年轻人外出后,留守农户既缺技术又无销路,增收始终是难题。“得让土地种出‘新希望’”,这成了刘悦扎根基层的初心。

调研中,张堡村村民李建军试种的几亩贝贝南瓜因产量低、卖不上价而发愁的模样,让丁圆圆记在了心里。她查阅资料发现,七营镇的沙质土壤和昼夜温差正适合南瓜生长,此前效益不佳多因品种退化和技术不足。恰逢镇里规划“一村一品”产业,丁圆圆立刻对接县农业农村局,争取到闽宁帮扶资金的政策支持,引进优质“贝贝南瓜”“贵族南瓜”品种,并邀请农技专家开展种植培训,从育苗、定植到水肥管理,手把手教农户实操。为打消顾虑,她牵头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保障机制,承诺统一回收、保底定价,还在村委会闲置土地开辟20亩试验田,自己带头跟进种植全过程。当年秋收,试验田亩产达1200斤,比传统作物效益翻了三番,李建军家的5亩南瓜卖了近3万元,村民们的种植热情一下被点燃。“种得好更要卖得俏”,丁圆圆深知产销衔接的关键。她带着南瓜样品跑遍银川的商超、农产品批发市场。针对村里留守妇女就业难题,她协调利用张堡村闲置校舍,依托菌菇产业基地的用工需求,建成“巾帼扶贫车间”,组织18名妇女参与南瓜分拣、菌棒包装等工作,让她们每月能增收3500元左右,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

在村民眼里,丁圆圆既是“产业红娘”,更是贴心的“小棉袄”。得知独居老人马淑琴行动不便,无法到镇里办理医保报销,她每周抽时间上门整理材料,跑卫生院、医保局代办手续;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看管,她在合作社腾出房间,募集图书1000余册,筹建“金瓜书屋”,还动员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开展辅导。2024年服务期满,银川多家电商企业向她抛出橄榄枝,但看着漫山遍野的南瓜田、车间里忙碌的身影,她毅然选择留下。

如今的七营镇,500余亩南瓜田硕果累累,“七营金瓜”成了金字招牌,菌菇基地与扶贫车间带动百余户农户稳定增收。丁圆圆用三年坚守证明,基层扶贫没有捷径,唯有把根扎进泥土,把群众的事放心上,才能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就业感言

作为曾在宁夏海原县七营镇服务的“三支一扶”人员,回望在基层的三年,从初入岗位的迷茫到独当一面的从容,从与村民陌生疏离到成为彼此信赖的“自家人”,这段经历不仅是职业选择,更是一次深刻的成长蜕变。以下从岗位认知、工作方法、心态调整三个维度,分享在七营镇扶贫岗位的就业实践经验,希望能为即将投身基层的校友提供参考。

一、先“沉下去”:精准认知岗位,摸透乡土实情

七营镇作为海原县的农业大镇,扶贫工作核心围绕“产业增收”与“民生保障”展开,但具体到每个村落,需求差异极大——张堡村缺特色种植技术,下套村愁农产品销路,马莲村面临留守群体照料难题。初到岗位时,切忌急于“出成绩”,而应先做“调研员”:跟着村支书走遍12个行政村,白天在田间地头记录农户的耕地面积、种植意愿、收入痛点,晚上在村委会整理调研数据,甚至用手绘地图标注各村的资源短板。这段“沉底”的经历,能让你快速明白“扶贫不是千篇一律的方案,而是量身定制的服务”,也为后续工作筑牢基础。

 比如在推广贝贝南瓜种植前,我们用一个月时间走访了张堡村68户农户,发现80%的村民担心“种不好、卖不掉”。正是摸清了这个核心顾虑,后续才针对性地争取闽宁帮扶资金、建立保底回收机制,让农户愿意尝试新作物。

二、守“平常心”:接纳不完美,在成长中沉淀

 基层工作难免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刻:推广新作物时,有村民质疑“你一个大学生懂种地吗?”;协调资源时,可能因流程繁琐迟迟没有进展;甚至付出很多努力后,部分工作效果未达预期。这时需要调整心态,明白“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要学会“在沟通中化解矛盾,在复盘里改进方法”。

记得初次组织南瓜种植培训时,到场的村民不足十人,大家坐在角落小声议论“又是走过场”。我们没有气馁,而是改成“田间课堂”,在李建军家的南瓜试验田边,让农技专家现场演示整枝打杈,再让李建军分享试种的真实收益。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村民们的态度逐渐转变,后续的培训场场爆满。此外,每周抽出1小时做工作复盘,记录“哪些方法有效、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比如直播销售时发现“村民出镜讲述比单纯介绍产品更吸粉”,便调整策略,邀请种植户参与直播,让销量有了显著提升。

在七营镇的三年,最大的收获不是完成了多少项目、带动了多少增收,而是学会了“用乡土的语言沟通,用务实的行动做事”。“三支一扶”岗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多是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坚守,但正是这些扎根泥土的时光,能让你读懂基层、读懂民生,也让青春在服务中绽放真正的价值。如果选择这条道路,愿你带着热忱而来,带着务实做事,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与荣光。